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六)
作者/吕兴福

诗云:笃行
气温骤降兮,
寒风泠泠!
我在扶杖转经!
觉路空寂兮,
冰雪晶莹。
我在攀爬峰顶!
谁识风雅兮,
谁与共鸣。
唯我自唱高音!
谁与并肩兮,
谁与引领。
唯我御风笃行!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一)
我们接着前面的思路继续观照。被我们称之为无明的身心世界乃至整个现象界的一切,犹如一个弥漫于宇宙时空里的多维次的大网,这个大网随着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恒沙众生的起心动念、或善或恶或无所谓善恶的种种造作而互相作用着、牵制着、撕扯着、扭曲着、挤兑着、排斥着、旋复着、无规则地运移着、大致相似又完全不同地重复着、在完全的不可思议的动态中刹那间刹那间生灭着起止着,乱起乱灭,不可琢磨;所谓共业现象亦复如是;由于这个大网又是幻化不实的,其中的每一个局部和细节都是无自性不可得的,因此叫它幻化网。
我们的身心就是处在这么一个幻化网中,是否在趋向清净,其情形微细微妙地连我们自己都很难觉察。所以,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开启这个大圆觉法门,并宣说诸佛如来之密藏,我们只有信受奉行,顺着佛指引的方向取道前行,才有可能超越幻化,进驻真实!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这段经文的大意很有意思,可谓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譬如我们眼睛有病,妄见飞花。通过医治,病好了,眼前再也没有幻花了,一片晴明。病好了,目的就达到了,难道还非要医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让眼病再来一次?
金刚藏菩萨问佛,一切如来何时复起无明,跟好眼睛什么时候再得病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要问如何看好病,如何见性成佛,这才是最主要的。
佛说,病眼和病眼所看到的所谓花,这两者是一回事,并不对立。再说,当我们的眼病好了,眼前看不到飞花了,难道我们还要问医生,眼前曾见到的那些花什么时候重新生起?这样问的话,就不是智慧了,为什么?眼前什么时候有过花?从来就没有过,只是眼睛曾经出过毛病罢了。
所谓的生死涅槃,就跟病眼幻花一模一样的;只有我们认识到了幻化网的不实在性,妙明圆满的觉性彻照法界,湛然清净,何来尘埃、染垢和翳花病患。这段经文,也要反复诵持,认真予以观照,必须明白:“妙觉圆照,离于花翳”这一根本原则。
为了进一步理解“妙觉圆照,离于花翳”这一原则,我们不妨做一点相关链接:《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其意义正是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说的是我们能见的自性对境于所见的境缘时,所见的一切外部世界并不是也不能代表我们能见的自性功能;这个能见的自性功能是独立于所见的一切境缘而存在的,这种朗然独照的见性是一切色相层面上的东西所不能达到的。
所以,我们要见空中花当下知道它是病眼所致,知幻离幻,即见即离,才能使得妙觉圆照不至于被污染。
就我们所说的以幻修幻而言,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幻,我们的一切对境是幻,我们所择取的修行法门是幻,只有我们的清净觉性妙觉圆照,是完全独立于这一切幻化的翳花而存在的。
是故我们当知,本无生死可了,也无涅槃可得;既无众生可度,也无法忍可证。之所以我们修行了生死,发愿度众生,证果求涅槃,就是通过以幻修幻,最终显现出那个妙觉圆照的真实的自我!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当知道我们生活经验里的这个虚空,它并不是暂时的有或者无,而是无始无终、不管内中有无实物填充、不管是风云雷电或万里晴明,它都是存在的。何况如来的妙圆觉性,何况清净觉地这个湛然澄澈、不动不摇、本际平等、亘古一如的自性虚空,更不是暂有暂无的。为什么在圆觉两字后要跟一个随顺呢?就是这个清净觉性它能大用现前,它会产生妙用,小至微尘大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只不过像片云一样点缀于这个清净觉性之中,既然这一切相用都是妙真如性中所显之物,故而需要包容,需要认可,需要随缘恒顺,而不是排斥、对立和矛盾。
为了说明如来是不会复起无明再变成众生这样一个道理,佛用提炼黄金的比喻来作直观的诠释。
佛说,比如说熔炼金矿,通过高温销熔,提炼出了纯金,不能说这些纯金是销熔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存在,黄金的属性本自具足,只不过是跟土石溶岩等杂质混为一体显得不纯罢了。这层意思说明了什么?
众生本来是佛,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行呢?因为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被无明缚缠禁锢得犹如矿石,只有通过熔炼般地修行才能让佛性全面显现。
佛说,既已成金,既然纯金被提炼出来了,那么,它是不会再变回矿石的,那怕经历无穷时光,金性是不会变坏的。何况,既是在煅烧熔炼之前融于矿石之中时,它就具备这不会变坏的黄金属性。所谓众生通过修行,通过修持大圆觉陀罗尼门而成就清净圆觉,就是这个原理。
这里需要我们观照的次第是:一是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二是觉性是本有的和本自圆满的,不能凭空修行出一个觉性来;并且这个觉性不会由于修行而增加,也不会由于不修行而减少,它具备圆满觉性的所有属性。三是要进驻清净觉地,成就圆满菩提,又必须通过修行,因为纯金是不会从矿石中自动跑出来的。我们不要觉得这些问题浅显而不予重视,因为随着我们修学的继续深入,就会越来越感觉出基础观照的重要性和不可逾越性。(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二)

佛在讲完销熔金矿而得纯金,纯金不会再返回矿石的比喻后,紧接着作了如下带有总结性的开示,实际上是对“妙圆觉照,离于花翳”这一原则的进一步强调。
佛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楞伽经》有云:“无有佛涅槃,也无涅槃佛。”所谓涅槃,也是方便指陈。《金刚经》有云:“我当灭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灭度已,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救度众生的菩提心如是,圆满菩提之果位亦复如是,都是方便指陈。既然菩提涅槃,只有言说并无实意,那么所谓成佛与不成佛亦复如是,还是方便指陈而已。轮回和解脱,也不例外。但这样认为,必须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个角度和位置。前提是专指一切如来妙圆觉心而言,角度和位置必须是站在清净觉地上而言,即就本体界而言之。如果尚不理解这一点,尚不能领受如此甚深的理法,或者是对于体性和相用不二随顺的认识尚欠圆融,那么妄谈无所谓菩提涅槃等上述之理论,又会变成另一种无知愚昧甚至虚妄痴狂。断灭顽空的概念也会由此而产生。
佛说:“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显涅槃,何况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二圣人们所成就的境界,偏重于身心世界的空性,这个空性与大乘菩萨们所说的般若空性或空性般若之间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所证得的涅槃是不究竟的,是远不及清净觉性这般妙觉圆照的。就连二圣人们也不能完全测度如来的妙圆觉心,何况我们凡夫,岂能用思维心,用无明习气中得来的生命经验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呢?
佛比喻说,这种测度,就像是拿萤火烧须弥山,终究是烧不着的。佛又说,以轮回之心思考问题只能得出轮回的答案,产生轮回之见,想要以这轮回之见进入如来大寂灭海,那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因此,对“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这句经文,要牢记于心,认真观照,时时提醒我们自己。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什么是轮回根本,如何断除轮回根本,后面在弥勒菩萨请法时佛作了专题论述,因此待后讨论。
我们接着看佛的开示:“善男子,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维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当知我们的思维,从无始劫第一念无明生起开始,都是在六尘妄想缘气中进行的,这个无明的心识本身,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如病眼空花一样。用这么一个虚幻不实的翳花一样的识心去思维、欲想明白佛的境界,就像是空花再结空果,以空幻空,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想一想,我们那一个众生不是辗转妄想呢?辗转妄想,就是没有止息,反复不停地,来来回回地妄想,前念刚止后念已起,念念不息,如此辛辛苦苦,却是空花空果,无有是处。所谓生命不息,妄念不止,更何况四大解体,妄念犹在!如此,不轮回才出怪呢。这就是我们的愚痴所在,也是悲哀所在。
接下来佛说的话,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很严重。至于怎么严重,需要我们去体会。
佛说:“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虚妄的心,已经讨论过了,就是辗转妄想的心。这里又出来一个浮心,就是悬浮于事物的表相,不深入于诸法本质的观照这么一种心态,轻浮漂浮的修行态度是最不靠谱的。
当然,不深入修学经藏,不解如来真实意,不了解第一义谛,没有智慧观照,依凭轮回心所生的轮回见,依凭世俗的经验和世间人所谓的聪明才智等等,也在浮心的范畴之内。如此的虚妄浮心,多诸巧见,玩弄世聪,是不能成就圆觉方便的,是不能进驻如来的清净觉地的。
关于三个方面的疑惑的提问,“非为正问”,是我们宣说如此无上陀罗尼门时不该出现的问题。
当然,金刚藏菩萨知道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再说他是替我们末世众生请法的。因此,这里不能理解是佛用了批评的语气,而是一种禅法和密藏中惯用的机锋,正是由于这三个“非为正问”问题作为缘启,才有了佛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开示,这就是密藏的妙用所在。
接下来弥勒菩萨请法时有一段导语,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弥勒菩萨顶礼后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这些话表明,佛针对金刚藏菩萨的提问所进行的开示属于秘密藏,能使菩萨们深悟轮回,辨别邪正,甚至为我们这些末世修学圆觉法门的众生开启了法眼,让我们于大涅槃境界、即清净圆觉陀罗尼门升起了信念,只要我们依教奉行,就不会再随轮回境界而生轮回之见。(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