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深沉大爱
——福建共产党员退役军医侯良标的故事
史怀宝

年过花甲的他有时很安静,坐在诊所内为排队的患者治病,经常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他有时激情澎湃,无论台风大雨还是数九严寒,只要患者需要,他马上骑上他那辆破旧的电动车,直奔患者家中。他谦虚好学,老当益壮;他热爱公益,关心群众,这就是侯良标——福建省晋江市岸兜村第一卫生所的一位普通的老年医生。
侯良标是一位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少年时代,曾从事捡牛粪、挖煤工作。1975年,侯良标光荣入伍,凭借着晋江人一股敢打敢拼的精神,他在各项考核中名列前茅。有一次,部队紧急集合,要求三分钟穿好衣服、叠好被褥,从七楼跑到一楼,他全连第一名。入伍不久,部队挑选医务兵,侯良标光荣当选,他刻苦学习,遇到首长兼老师杨培德,杨培德见小伙子聪明好学,手把手教给他西医和祖传的中医,侯良标进步非常快,他至今应用的不孕不育疗法,就是那时候跟杨培德学的。学习结束后,他直接进了上海市海航六师大场机场卫生队。部队驻扎在一个偏远的乡村,侯良标对战友、对驻地群众热情友好,一视同仁。1979年11月的一天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正在值班的侯良标开门,原来是驻地的一位群众,在两位老乡的搀扶下走进诊所,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蜡黄、生命垂危,这里离大医院太远,所以来部队找亲人解放军。侯良标胆大心细,先用杜冷丁为患者解痛,再用针灸稳定住患者病情。经侯良标请示,驻军用军车及时将患者送往大医院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后来又活了几十年。1979年11月8日,《解放军报》以《解放军是我的救命恩人》为题,专门报道了这则消息。1975年至1980年服役期间,侯良标先后受过部队六次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0年,侯良标从部队退役,在地方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一干十五年。1994年,侯良标来到福建省晋江市开发区一带,这里当时正热火朝天地搞开发,民工很多,群众吃水和地方卫生条件很差,好多地方没有公共厕所,有也是露天的,很多人因此经常生病。侯良标的小诊所,最多时每天有五百多人求诊,每天有二三十个打工仔和当地群众打吊瓶。侯良标带领其他两位医生,没白没黑地为群众服务。1995年,他被评为晋江市先进乡村医生。
晋江一带常刮台风,因此,骑摩托车出诊摔倒是常有的事情。村里有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太蔡淑芬,常年高血压,去了好多省里的大医院没看好。2017年4月的一天,老太太病情严重,他儿子打电话请侯良标出诊。台风已经登陆,侯良标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骑着摩托车冒雨前往,大风把他连人带车吹到稻田里,他推起摩托车,满身泥水,坚持赶到患者家里。侯良标为老人体检,老太太血压高、心律不齐,他为老人做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老人家人不理解这种设备。侯良标用电脑将测量数据传到北京,全国著名心脑血管医学专家马景林为老人远程会诊,诊断老人患了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间歇性心动过缓、心动加速等,侯良标为老人开出了精芪双参、保心宁、降脂宁等中成药,老人一连吃了三个月,血压恢复正常,神清气爽,十几年的老毛病一扫而光。
侯良标一直认为,医疗学无止境,医生水平越高越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1997年,侯良标拜时年七十多岁的水针刀疗法创始人吴汉卿教授为师,虚心学习。这种疗法将南阳张仲景医圣祠内清朝年间刀针与现代水针疗法有机结合,融中西医针法于一体,具有水针注射、针刀松解、磁线留植及三氧消融作用。侯良标虚心好学,再加上他二十多年的中医针灸临床经验,进步非常快,他因此治好了好多软组织损伤病、颈椎病、肩周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顽疾杂症,名声大噪。江西患者肖桂花右手伸肌腱损伤,多年伸不直,手指疼痛难忍,在多家医院看不好。2000年3月24日,患者慕名找到侯良标,侯良标用水针刀为肖桂花治疗了半个多小时,肖桂花完全康复,手指至今伸缩自如,患者仅花了六十块钱。侯良标写了大量医学学术论文,多次在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与国内外专家教授一起讨论分享水针刀等医疗科研成果。
侯良标时刻不忘老首长杨培德的教导,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他早年为群众做了大量公益事业,多次为村里困难群众免费治病。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他通过民政部门,领养了两位藏族孤儿,每年精准扶贫给孩子邮寄一千二百块钱。他的诊所,至今是非营利性诊所,药品对群众零差价。他说:这是一个老兵对人民群众的深沉大爱。他难忘部队的成长历程,去年一次出差的机会,他在上海解放军某部驻地见到阔别四十多年的老首长杨培德,两位老人白发苍苍,相拥而泣,两人面对火红的八一军旗,庄严地行军礼,合影留念。
作者简介:

史怀宝,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生学历,《威海文艺》编委,某国家杂志总编,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文艺报》《北京文学》《诗刊》等国内外媒体发表稿件五千多篇,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高原》《谷文昌传》《审计风暴》《忠诚》等,多次获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