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广众幸福来潮,个体经济突飞猛进,贫穷阴影已经褪去,时空弥漫着熙熙攘攘的淘金热流。然而,酒色财气熏醒了某些龌龊,朋贝金龟涌动了某些私欲,优良传统或遭挑战,良序功德或遇泥泞。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位卑不敢忘忧国,因而苦其心志,草撰《为人》一章,以期引起共鸣。当时,网络尚不发达,只能成册传阅。今得宽余,特制电子文本,愿与同志者共勉。

《为人》
瀛洲居士
【续二】一 做人
(三)学会修身、齐家。
做人的第一要义是自身修养,第二要义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离开这两种要义去谈什么治国、平天下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就必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须先使自已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使自己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从呀呀学语到寿终正寝,不管是入学堂还是参加社会实践,始终离不开学习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探索。
人正是这样,才能在探索中发现“新大陆”;在研究中证明“1+1=2”;在学习中告别懵懂、告别愚昧、告别玩劣,实现文明。所谓“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等都是学习与研究,古今圣贤,也并非全靠天赋。
现在有些人,从恶似乎是顺流而下,从善似乎是逆流而上。主要原因是心不正、意不诚,修养还不到位。有谁不知对错荣辱、是非曲直呢?只要属干成人或正常人,一般均有驾驭生活的能力,均有选择和筛选的能力。
摒四恶、尊五美,自古就是人们修身的一个标尺。“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出纳乏吝”谓之四恶;“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谓之“五美”。现在社会崇尚的“三老四严”、“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五心”等,都是修养的一种境界。愚以为理念修养的目标应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修养的目标应是“立德、明哲”;作风修养的目标应是“中庸”;处世修养的目标就是“仁”,即“恭、宽、信、敏、惠”;学识修养的目标就是“通才”。人的修养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才能肩负起家族、社会的各种责任。否则,即使是个人的小小家庭也管理不好。
“齐家”是指家庭管理和家族管理。如果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缺乏个人修养,那么他的家庭就永远不会有好日子过。上行下效,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诗礼传家等都是遥远的事情。一个家庭管理不好,要管好一个家族是根本不可能的。到头来,只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家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病细胞多了,社会就会紊乱;病细胞没有了,人们就能安居乐业。所以“齐家”一事是永远不能忽视的。
“齐家”要首先故到孝敬父母(公婆)。人之血肉之躯是父母所赐,其养育之恩寸心难报。中华民族“父父子子”的传统不容丢弃。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孝敬父母已成为美德。人们就在这种美德的约束和陶冶下,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着、奉行着对父母的孝心和责任心。当步入法制社会的今天,赡养老人已成为儿女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不孝子孙不但要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而且要遭到社会法庭的制裁,所以说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下,信息高速公路、高铁航空航海等,高速发展,旅游业富国安邦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距离已不是问题——天涯若比邻嘛。“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经过时。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今天南疆北国,当日来回;手机漫游,即打即通;微信视频等更是先进。古时远游,一年半载,父母急召,谈何容易,甚至留下了难为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圣人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今天远游,人们不再因路途远而阻隔与父母的交流,一个电话,完全可以使父母释念放心。
人之常情,古今无异。“游必有方”还是必须告知父母的,以免父母挂怀。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嘛,让父母无忧,也是一种孝道。
圣人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挂在心头上,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侯。问寒问暖,此乃孝子之心的体现。
当今经济发达,父母多半已不靠子女瞻养,给父母尽孝的地方较之古人少了许多。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各立门户,父母所期望的无非是子女心到而已,做子女的难道还不该把父母的年纪放在心上?天灾病业,逢年过节,做子女的千万不要忘记床前尽孝或是献上一份爱心。
当然,父母并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如果父母言行出现了过错,做子女的也不能盲从。要委婉的加以劝说,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之中,否则这也是一种不孝。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嘛。
其次,要懂得尊重妻子(丈夫)。妻子(丈夫)与自已共同支撑着一个家,养育儿女,孝敬父母(公婆),料理家务,处理邻里、亲戚、社会关系等,绝不能袖手旁观。不管你是务农、务工,还是经商、行医、从教,妻子(丈夫)可谓肾内助。夫妻间既不要搞男尊女卑,也不要搞女尊男卑。“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唱妇随,恩恩爱爱”等,都是夫妻间遵循的真谛。
但是,夫妻间也难免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铤是彼此之间要保持一种平等与合作的关系。以诚相待,互谅互让,谁说的对就照谁的办,只要无悖于道德、无悖于孝道、无悖于仁义,一切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万万不能动辄骂街,大打出手,既有失体统,又会加深矛盾,加深感情的裂痕。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夫妻没有隔夜仇”。稳定了夫妻关系,就稳定了家庭关系,大而言之,就稳定了社会关系。
第三,要切实肩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强调地就是传宗接代、秉承香火。然而当今社会独身主义者正潇潇洒洒地走在大街之上,此种潮流的出现并非说明孟子的思想已经过时。人类绵延至今,离不开人口的再生产,否则真到了“断子绝孙”的地步,人类岂不灭亡。孟子的说法依然是正确的,如果扩展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就完善多了。
传统理念与现实相结合,既体现了人的家庭责任感,又体现了人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具备这两种责任感,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生生不息,健康发展。
常言道,“养不教,父(母)之过”。可见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既要供给吃穿,又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力求使子女的身心健康、知识丰富,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接班人。
当今社会有人违背伦理道德,竟然溺婴、弃婴,这是要遭良心遣责的。尽管是极少数,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凡是有良知的父母,对子女们都是倍加呵护,时刻挂记着他们的冷暖衣食,特别是单亲家庭,哪怕是只有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关怀更加倍致。子女的成长过程饱含着父母辛酸的付出,但都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
近些年来,做父母的均立志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但幼教成为必修之课,胎教教材也相继摆上年轻父母的案头。孩子入学了,不惜重金请家教或是选择最理想的学校。衣食住行等都为子女们打理的无微不至,体现着为人父母的天职和义务。有些贫困家庭,哪怕是省吃俭用,东摘西借,也都心甘情愿,唯恐子女们受半点委曲。
就在这倾其所有养育子女的潮流中,有些为人父母者爱子智昏,由疼爱变溺爱,由溺爱变错爱,失去了爱的原则,失去了爱的方向,把子女培养成了畸形儿。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昔孟母、岳母教子的故事,都是光辉的典范,在教子女学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我们不能提高了生活水平,却降低了教育子女的标准或忽视了教育理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迂”。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当然“教不当,性必乱”。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错误,子女们岂能不误入歧途。
教育子女,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门学问。为人父母者不能不研究,不能不探索啊。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地调整教育思路,调整方略,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不致流出“铁窗泪”、“悔恨泪。”才能造就后继有人的良好势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基业薪火相传,万世不衰。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