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赏艺:
入古出新 百炼求真
——“竹痴”牟德武艺术品鉴
曲家辉
回溯中国绘画史,若从绘画分科角度而论,“竹”仅属“花鸟科”之一种,因历来为文人士大夫所喜,以竹寓人,慕其高格,借个性而彰自身。但若将“竹”作单独之题材而论,则可视其为一独立“画种”。从宋代文与可创“文湖州竹派”,到元代倪瓒“以胸中逸气”绘竹,再到清代郑板桥重视“胸有成竹”……历代皆有绘竹高手,这种影响力赋予“竹绘”以独立性。在当代艺术家群体中,牟德武可视作“文人竹绘”一脉的重要承继者。

牟德武,自幼善画,尤喜绘竹。他笔下之竹,在承继前贤基础上,独具风姿:以水墨为主基调,辅之以色彩,在“写意”的大面貌中,重视对“竹”内蕴气质的捕捉、摄取、演化,形成了融合“清新”与“超逸”于一炉的独特气质。
牟德武笔下之竹,虽名为一,却态万千。统一在一种张力之下,而表现出或虚或实、或正或倚、或清疏或绵密、或苍劲或韵致、或以书入画或以性融画之多样面貌——一竹之内,别有洞天——实为以一物之百姿喻奇花珍禽之万态。从一端可见万物——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出艺术家本人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积极探索的精神与求新求变的追求,更能体现着这位艺术家的胸怀与气魄。

牟德武笔下之墨竹,格韵极高,可当“逸品”之境。这种境界之养成,得益于诸多因由。首先,自是来自于牟德武对前贤经典(作品)的精研、揣摩与承继。这种付出,一方面能够让他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绘竹之外的雅趣、文人意趣、悟道之途,进而增加、深化、凸显其作品背后的学术性内涵;另一方面则让他会自然地演绎由量变到质变的表达,形成供自身拓展、创新的资粮。而在此背后,想来只有他笔下的墨竹知道他下了怎样的一番“苦功夫”。
其次,个人秉性之驱策——是促成牟德武笔下“竹生高格”最不可忽视的原因。为何牟德武偏爱竹?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思考的问题。与其说是牟德武有意识地选择竹,不如说因为他之秉性与竹之本性相契合,因而竹来选择了他。否则,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他何以能将竹之态演绎的如此之入目三分。画竹,即画本心、本性,这是牟德武的画所能够让观众感知到的。

在“境界说”中,王国维曾做出这般经典之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以此理论观照牟德武笔下之竹,可知他俨然已开始向第三重境界探索、迈进,相信牟德武的竹会有新的变化,届时一种具有较大可能性的面貌是:更趋于一种与传统文人面貌、内涵、气质相契合的状态,因而呈现出更内敛、更专一的形态。诚然,不管为何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牟德武的竹,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更大的“看涨”空间。
“弱水三千,独饮一瓢”。在当代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背景中,“竹痴”牟德武尤能坚守住一份初心,寄一竹以畅怀,这背后透出的是一种文脉之风。能(忍)人所不能——据此,我们可以想见:他的艺术所能表现出的价值,远非一竹可概。
(曲家辉:艺术学博士)












牟德武,字文愈,号半坡园主,笔名寒石,1956年生,山东潍坊清池人。台湾传统文化发展协会首席艺术顾问,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浞水墨竹画院院长、中国当代墨竹名家,中国当代板桥墨竹传人

艺术热线:
济南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