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五)
作者/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九)
在我们对色身的的本质进行了观照思维之后,又从清净、不动、周遍诸方面对清净觉地进行了观照,对修行中如何观照、如何住持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关于开悟、究竟解脱的问题,佛又是如何开示的,我们接着经文的思路继续进行观照。
佛说:“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这里的觉成就,指的是通过上面的思维和观照,我们知道了光明所在,法身所在,理论上确实感悟到了那个清净觉性的存在,故而说觉成就。
由于觉成就的缘故,也就是平等本际、清净不动、垢净对除的缘故,菩萨们当明白本自具足的觉性原来根本不存在法缚法脱的问题,生死涅槃亦复如是,现象界的一切对立亦复如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妙真如性之故,都是清净觉地所显之物故,站在本体界的角度上,没有丝毫分别,连分别的概念都没有,何况有实,只有一念觉明,如如而已。
佛为了让我们较为直观地理解,又举例说:“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眼光所到之处,看得分明,眼光是一不是二,憎爱何来?这方面,还有水和波的比喻,手心手背的比喻等等不一而足,生死涅槃正是此理。
接下来,佛干脆为我们全面揭开以幻修幻这层神秘面纱,不但让我们窥视到了冰山一角,还让我们一览无余地看到了清净觉地的全貌乃至真相。“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真正是《心经》上所言:“无智亦无得。”我们到底修了什么?又成就了什么?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相,觉性本自具足,如果再修出来一个佛,那我们不是一体二佛了吗?可能吗?
所以说佛是修不出来的。
大德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道理正在这里。
佛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说的是在圆觉普照寂灭无二的清净觉地之中,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世界,即无量大千世界,就像病眼所见的幻花一样乱起乱灭,不存在胶着,不存在分离,无所谓缚缠,无所谓解脱,法尔如是。刹土尚且如此,何况众生!我们看到了这一幕,惊喜不已。佛对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幕作了精辟的总结:“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这个生死涅槃,就像我们作了一场梦一样,梦里来来去去,乱起乱灭,及至梦醒,了无所得,何来生灭起止及往来。其所证、能证乃至证悟本身,也如昨梦,无所谓得失取舍,不存在作止任灭,也无所谓能证所证和证者。为什么呢?这是清净觉地圆满法性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那就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动、不坏不杂,法尔如是。
这里出现了无作无止,无任无灭的提法,说的是无作止任灭。后文中把此作止任灭列为修学禅法的四种病。即造作,熄灭念头、放任和断灭,都属于修行中常会出现的各种极端现象。为了不影响此时的氛围,我们将其暂且搁置,待后面再详细讨论。
上述,就普眼菩萨的请法,佛作出了完整的、令人诚服也令人喜悦的开示。那么,佛为什么要过早地把如此清净庄严的大圆觉境界和如此瑰丽神奇的幻化世界一并展示给我们呢?而且是不留余地和盘托出呢?
我们不是说修行需要信愿行不可或缺吗,不是说信是诸佛功德母吗?佛如是教导我们,让我们看见真实,知道究竟,一览无余了大圆觉境界的全貌,就是要让我们生信,否则,我们这些生性刚强难调难伏之众,会真信吗?所谓信,不会凭空而来,也是有因缘的。
佛给我们如此开示,让我们法喜充满,就是为我们提供了断疑生信的因缘。所谓先开悟见性,然后依性起修,道理就在这里。
为什么说依性起修时会一日千里,那是因为真信了,真信了之后,愿力和行持才能真正同步跟进。
佛说:“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维,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菩萨们就应该这样渐次修行,如是思维、观照、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修学如是大圆觉法门,便不至于困惑迷蒙。
对于《圆觉经》的修行,要力求通彻,即最好能完整地解读。因为了义大乘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指觉性,直说第一义谛,然后在第一义谛的指导下展示修学法门。只有通彻修学,才能领受圆融,才能在本体界和现象界之间、在圆满觉地和修行法门之间、在体相用之间往来无碍,任运自如,才能逐步趋于圆满进而圆觉。(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
接下来是金刚藏菩萨请法。菩萨在请法前,首先赞叹佛的慈悲开示,其感激之情和喜悦之情与我们此刻的心情无异。菩萨说:大悲的世尊啊,您善于为一切菩萨大众,宣说如来圆觉清净的、指导菩萨们于因地修行的、渐次方便的法门,以开发蒙昧众生的智慧。我们大家,承蒙您的教导,解除了眼睛的病患,具备了清净的慧眼,眼前豁然开朗。
这一段话说明什么?说明有所感悟,说明受益匪浅。我们如果认真修学,顺着佛指引的思路缜密观照,到了这里,也必然有同样的感受:有所感悟,受益匪浅。
金刚藏菩萨请法时,提出了三个问题: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二,如果说无明众生本来就有,为什么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三,如果说十方世界三界六道四生九有一切众生本成佛道,是后来才起无明的话,那么一切如来何时又生起了烦恼心?
这三个问题,是承接佛对普眼菩萨的开示后,在有所感悟的同时,尚且没有完全明了的地方,故而提出了这些问题。这几个问题跟前面三位菩萨所提的问题相比较,显然属于延伸出来的问题了,虽然属于延伸出来的问题,但却属于诸佛如来的秘密藏,精髓暗藏于此,是单靠众生的思维所不能测度的。在我们的修学实践中,它的确困惑着我们,当知一切困惑必是挂碍,因此必须要思维观照清楚。提完问题,菩萨说:“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惑。”
佛对金刚藏菩萨的请法表示赞叹。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首先从大的方面列举什么是轮回。佛说,一切世界,各种事物的开始到终止,生生灭灭,前前后后,或有或无,或聚或散,从起到止,前念后念,念念相续,一切循环往复乃至种种取舍等等,这一切皆是轮回。佛只给我们讲了大概,作了简单的提示,实际上,我们所处的这个现象界的一切,无不是轮回。
佛教导我们:“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这段话十分重要,圆觉与轮回不能轻易分辨的秘密就在这里,我们要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常常诵持,反复观照,直至明了,才能真正受益。我们没有跳出轮回的圈子,没有超越轮回的桎梏,站在事物之中看事物,站在轮回之中看轮回,必然是看不清全貌,何以故?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要能看得清楚,就要在必要的高度上去俯视。背负青天朝下看,全是人间城郭。鸟瞰天下,不外如是。如果我们要身在山谷之中数山头,要在城市的摩天大厦之间说城市全貌,必然是不可能的,只能看到局部。我们身处轮回之中看轮回,亦复如是,看到的仍旧是轮回而不是圆觉。因此我们不深入经藏开启自己的智慧,我们不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想免除轮回免堕后有,必然是妄想,故说无有是处。
为了让我们能直观理解,佛列举了我们生活经验中的例子。“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譬如当我们摇头晃脑地观看一汪湛然不动的水面时,会有水面晃动的错觉。当我们用眼去看一个晃动出圆形弧线的火把时,会产生出有了一个火圈的错觉。再看,分明是云朵从月亮边飘过,而给我们的感觉是月亮在云朵间穿行。坐在船上顺流而下,分明是船在移动,却说是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这种种现象,正好说明我们站在轮转的角度上去看原本不动的圆觉境地,反而误认为清净觉地在动摇在轮转,原本轮回不息的我们的身心倒像是真实不动的了。这就是所谓颠倒众生颠倒的由来。
佛开示了如此细微的秘密藏之后,针对金刚藏菩萨提出的三个问题,指出症结所在。
佛说:“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生死轮转垢心,曾为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在大千世界这个大幻化网中的一切,包括器世界的物事和心理世界的念头,都在永无止息地旋复运动之中,我们要想让其中某一件事,某一个物,某一个念头单独止息下来,尚不可能,何况无始劫来从未清净过的、从未停止过轮回的众生的心,顿然回归清净圆觉的如如不动之中,更是难上加难。观佛的境界却不知道回归于清净本性,因此,就产生了上面金刚藏菩萨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困惑。
如何就此展开观照呢?地球上有一块石头,说自己没有动过,可它不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何以故?坐地日行八万里故,地球在自转公转故。风车上落了一只苍蝇,它说自己如如不动,可就在说话间,它已经随着风车转过去半圈了。
我们坐在火车上,找到卧铺说,安安静静睡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可几个小时后从北京到了上海,动没动呢?我们要让这个石块或苍蝇单独乃至火车上的人止息,还真不可能。何况我们,不但身体在运动,身体内部四大种性的元素在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起心动念生灭起止同样在一个共业组成的大无明网中活动而无法控制。就是在如此状态下,用轮回的心测度如来的大圆觉心,能不困惑重重吗?(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