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者的贡献
司清涛
全国全力抗击新冠肺炎之际,总是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朋友圈中,一些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总是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语。我们说某国还没有给我们实际帮助,他说某国政府没有钱;等到某国宣布给我们资助时,他又说,谁说某国对中国置之不理啊。总之,凡是对某国有利的,他都拥护;凡是对某国有害的,他都反对。这是怎么啦,难道他拿的是某国的工资?难道他是某国的卧底?
其实,他们大都拿着中国的工资,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有的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有的是国家供养他上大学,享受助学金和奖学金。那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当然还有许多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批评者,针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语气较为舒缓,有的言辞激烈刻薄;有的着眼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俨然变成敌我相对。
我觉得,批驳、声讨这些人不是最好的办法,于事无补,于国无益。倒是我们应该回过身来,找一找自身的不足,才是对症下药的秘方,才是对批评者最好的回答。
批评者的声音,让它变成我们的清醒剂,帮助我们完善政策,补足漏洞。需要从长计议的,马上就着手;需要痛下猛药的,从速从准从重;需要刮骨疗毒的,一点都不能手软。做错了的,立马改正,不要抹不开面子;做对了的,大张旗鼓宣传,不能销声匿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国要有大国的气度,大国要有大国的效率。
历史上,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让我们反思和进步;每一次教训,都让我们有质的飞跃。谁也不会百分百正确,肯定有一些瑕疵。面对瑕疵,不遮掩,不辩护,不护短,高速高效地改正过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他们及时发现了问题,有的尽管尖锐刻薄,但提高了我们的注意力和重视度。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尽管我们自己屡屡提起,但还是明目张胆地存在,堂而皇之地表演,甚至出现了新形式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纸面上落实,在口头上增长,在会议上完成,在酒场上签字,在自欺欺人中欺人。即使新冠肺炎成功抑制住以后,出现的问题也不能随风而逝。
想一想,我们在各个方面,是否还存在类似的让批评者如此容易下笔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当前批评者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司清涛,正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