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身边的桃花源
文/彭政皓
“空中课堂”老师讲了八下语文课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画面:一片漫长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地,一小山坡被薄雾笼罩,影影绰绰,山上一洞透出一束光亮,洞里是另外一番天地:肥沃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美观,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犬之声此起彼伏。这里环境幽美,民风淳朴,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1600多年来,这个理想社会,引无数英雄豪杰孜孜不倦地追求,为之奋斗,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桃源情结。而在历朝的鼎盛时期,即使如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万历新政”、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个情结依然没有被打开,因为那些朝代不断地发生对外战争和宫廷倾轧。所以,人们心中向往的桃花源,成了躺在诗行里的一幅画,美丽而虚幻。

这个理想社会,却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实现了。我们现在的新世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在新农村,村村通公路,人人有保险,处处洋溢着丰收、欢乐的气氛。城市更是焕然一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贫困,基本实现小康,毫不逊色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社会,而且,我认为比所谓的“桃花源社会”更具有时代意义。因为“桃花源社会”只是一个与世隔绝、不求进步、徒有安宁、停滞不前的社会,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却是一个在科技引领下的不断进步、日新月异、外交纵横的社会。因此,我们不必去羡慕避世隐居的桃花源的美好,其实我们的社会处处是桃源,时时是美好。桃花源社会,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 “桃花源社会”的人们不希望外人打扰,以至于后来多人打探未果,这说明“桃花源社会”虽是一个团结的社会,却很闭塞。他们的团结,只是狭窄范围内的一族之团结,并非民族大团结。而我们现在的新社会,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这种团结能战胜各种困难,克服任何时艰。就拿今年春节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疫情来说吧,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像一支庞大无比的军队,步调一致地行动起来,为打赢这场瘟疫阻击战而努力。84岁的老人钟南山坐火车南下武汉抗击疫情,全国千千万万医疗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驰援武汉,十几亿的普通老百姓响应政府号召,坚决不出门,主动隔离病毒,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中央到地方,从武汉到全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村落,形成了一张抗击疫情的天网,绝不让瘟神有可乘之机。我们相信,春风化雨,一定会把瘟神消灭在这张“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中。 “身在无间,心在桃源。”追求美好,是人类的本真所在。古人尚且能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借桃花源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身居真正的“桃花源”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感恩、不热爱、不追求呢?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眼前的生活,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懈追求,努力实现梦想,共同建设好我们的“桃花源”世界,才是不负韶华,不负时光,不负美景,不负社会,不负我们身边的桃花源。
作者简介:
彭政皓,现年12岁,重庆市珊瑚中学八年级学生。曾在小学四年级在《作文大本营》发表过作文《那一刻,五星红旗升起》,在初中八年级在重庆晨报、《当代先锋文学》发表过诗歌《黑板》《栅栏》,散文《油菜花》。诗歌《黑板》入选《大国传世诗人》。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总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著名策划家)
顾 问:
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
荒村(大平原诗刊、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
马俊华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散文主编:吴北平
散文编辑:郭凤祥
现代诗歌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诗歌编辑:刘昌斌
古诗词主编:刘昌斌
古诗词编辑:于无声处
英汉互译主编:蒋怀文
英语主播编辑:蒋怀文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