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下
——山东名医王修峪的故事
史怀宝

深夜,北风呼啸,大雪飘飘,一个女人阵阵疼痛的呼喊撕扯着一个小山村的夜空。少年王修峪跟着母亲来到患者家中,他亲眼看到,母亲几根银针扎下去,那位痛喊的妇女就止住哭喊。这就是中医的神奇,王修峪暗下决心,跟着母亲学习中医。
这个小山村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毛家村,北依白云山,东旁文昌湖,是一座山水青秀的历史文化古村,王修峪1970年8月28日生于这个村。王修峪父亲王聚树早年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母亲丁秀芸当过小学教师,在村小学教了七年语文后,母亲开始行医。王修峪外公上过私塾,是十里八沟有名的老中医。母亲打小跟姥爷学中医。王修峪记事时,母亲已经行医二十多年了,母亲心肠好,长得漂亮,对病人态度很好,医术上精益求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擅长接生、治疗盆腔炎和其他常见病。1983年的一个冬夜,狂风卷着雪花,村西头的王聚国敲王修峪家的门,说他爱人病危,请母亲出诊,王聚国简单说明情况就匆忙回家了。风大雪大,母亲害怕黑天,父亲、哥哥、姐姐已经习惯了这种晚上出诊,依然睡着。母亲拍醒王修峪,让儿子跟她一起出诊。走了二里多路,不远处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惨叫声,少年王修峪紧紧偎依着母亲,母亲让他别怕。患者家里,昏黄的煤油灯下,一个妇女大汗淋漓,在床上歇斯底里痛喊。母亲把脉,听诊,确诊患者得了急性胃炎,母亲为那位婶婶针灸,扎婶婶的足三里、内关、合谷、中皖等穴位上,扎了十几分钟,那位婶婶渐渐平静下来,母亲给患者服药,患者当即康复。中医如此神奇,少年王修峪暗下决心学习中医,从此经常跟着母亲出诊。从那时起,母亲要求王修峪背《汤头歌》《药性赋》等,要一个字不能差,差了往往就是杀人。
1989年9月,王修峪高考478分,考进山东省中医专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淄博市中医院实习了一年半,逐步实现了理论到临床的转型。实习结束后,王修峪跟母亲一起干卫生室。王修峪从小目睹了母亲从医的认真和辛苦。就业开始,也是继续跟着母亲学习的开始。母亲教导王修峪选药配药必须认真,中药放的时间长了,往往要变质,虫蛀了也不能用,配药要精确到克、到钱,必须足斤足两。做医生就是脚踏两院,“一个是医院,一个是法院”,行医要认真,必须精益求精。母亲言传身教,大量的临床实践,王修峪进步很快,四年多后,他逐渐独立行医,像母亲那样出诊,以精到的医术,守卫一方乡亲的健康。操劳多年的母亲,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老家胡同有个老乡,卖安利产品十多年,业绩不好,家里经济压力很大,他想不开,吃了大量安眠药自尽,他的家人请王修峪抢救,王修峪和母亲都去了,患者高度昏迷,瞳孔缩小,脉象很弱。母亲临危不惧,一面紧急抢救,一面打县医院的120急救电话。由于抢救及时,患者苏醒过来。出院后,患者落下后遗症,王修峪用针灸中药为患者康复治疗,半年后,患者后遗症消失。
八年前的正月初六,毛家村老支书沈德胜头疼剧痛,被人送到诊所,王修峪初诊他为脑瘤,立即送到附近医院,医院看不了,又转院到周村48医院脑神经外科,住了十多天院,一天凌晨三点,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里人把沈德胜拉回村准备后事。他儿子给王修峪打电话,请王修峪过去看看还有没有救?王修峪及时赶到,为患者把完脉,说:没那么严重。王修峪给患者吸上氧,挂上一瓶清开灵,吃了一粒安宫牛黄丸,患者渐渐苏醒。然后,王修峪领着患者又来到那家医院,改为在神内科住院治疗,医院第二天从腹沟导管,做脑部手术,手术很成功,患者至今健在。
在母亲教导下,王修峪擅长中医调理治疗带状疱疹、不孕不育、颈肩腰腿痛等。五年前,彭阳村84岁的吕大娘患带状疱疹,先后去镇医院、区医院治疗半个多月,不见好转,被拉到王修峪的诊所。吕大娘神志不清,高热震颤,王修峪先用配置的中药为老人外部清洗,然后熬制小柴胡等中药内服。老人高烧退去,神志逐渐清晰,十二天后痊愈。夕阳西村的张大娘也得了带状疱疹,王修峪用口服中药和中药清洗的方法,治好了老人。四年前的夏天,当地下了一场冰雹,后坡村九十岁的老人韩其山拿着木棍疏通家里的阳沟,受凉高烧。老人的儿子请王修峪出诊,老人持续高烧,神志不清,王修峪为老人挂了三天吊瓶,老人苏醒过来,却落下每月十四五号发烧一次的后遗症。王修峪用中药为老人调理,四个月后,老人康复。老人今年95岁了,精神矍铄。
王修峪的诊所五年前就不打吊瓶了,他采用针灸、艾灸等中医手法治疗一般的常见病。2013年,他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他有很多特色医疗,其中有一种“百笑灸”,他将修正的精芪双参等中成药放到竹筒内,运用中医经略理论调理“盆腔炎、宫寒、不孕不育、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杂病,疗效很好。2015年秋,双沟村五保户刘康东突然神志不清,卧床不起,他侄子请王修峪出诊。王修峪来到患者家里,为患者把脉,诊断为脑中风,患者住不起大医院,王修峪中药调理结合“百步灸”为老人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就能下床,基本康复。
王修峪认为,医者父母心,一个医生的神奇在于高明的医术,还在于高尚的医德。74岁的王桐远因为青光眼二十年前双目失明,左腿残疾,妻子弱智,一个闺女初中没念完因家贫外出打工。王桐远两个弟弟,一个去世,另一个弟弟从煤矿工人退休后在外地,全家的生活基本依靠九十二岁的母亲张秀英照料。
1999年6月,王桐远的眼睛还没完全失明,王修峪治不好,就开车拉他去镇上、县里的医院治疗,也没能治好。王修峪拉着王桐远住进淄博康明眼科医院,医院治疗认为,王桐远眼底有问题,无法治愈。王修峪找到医院院长,院长听说了王桐远的家庭遭遇,免除了王桐远的全部住院费用,还动员全院干部职工为王桐远一家捐款捐物,当时捐助了二千多块钱和三大箱棉衣棉被。
王桐远一家来王修峪诊所看病,王修峪不收取任何费用,还经常去他家为老人免费体检。镇医院体检,王修峪常开着私家车拉着一家三口前往。有一年,张秀英得了眩晕症,王修峪用中西医术,配合“百笑灸”,为老人调理了两周,康复,至今未复发。在王修峪呼吁下,村委会将王桐远一家三口划为低保户,精准帮扶。王桐远对此非常感激,那年快过春节了,天擦黑,小雨淅沥,有人敲门,王修峪开门,是王桐远,他上身一件黑棉袄,脚上一双别人捐助的不合脚的棉鞋,露着脚后跟,沾满泥泞,他是摸着墙根走来的。王修峪说:大叔,您有啥事?王桐远从口袋里摸索出十块的五块的一大堆零钱,说:修峪,俺算过了,今年一共欠你340块钱。王修峪一把攥起桌子上的钱,塞进王桐远口袋,激动地说:大叔,你一分钱也不欠我的。王修峪又找了一把雨伞,搀扶着王桐远,将他送回家。年三十,王修峪和好心的妻子提着年货,专门去王桐远家拜年。
作者简介:

史怀宝,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生学历,《威海文艺》编委,某国家杂志总编,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文艺报》《北京文学》《诗刊》等国内外媒体发表稿件五千多篇,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高原》《谷文昌传》《审计风暴》《忠诚》等,多次获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