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四)
作者/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七)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请法,得到了佛的开示,我们学习到此,心里委实明亮了许多。
原来一切生死轮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无明,这无明不是别的,就是我们长劫以来对于身心的执着,我们一切修行行为的方法和目的就是永破无明。
这让我们联想到了佛所讲的十二因缘生灭法,从最初的无明直到老死,分为十二个阶段,每阶段之间,从因到果,环环相扣就像是一个轮转而无间断的链条。说的是从最初一念无明的升起之后,随缘妄动,继而产生识,依次而有色相及六入等等直到老死。就这十二种现象依次来看,前者为后者的因,后者为前者的果,而无明是每一因缘的因,是总的因,是根本之因。
其实,无明就字面而言,就是没有光明,就是暗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暗昧是不能与清净圆觉相适应的,故而只有永破无明才能证入清净觉地。同时,佛对普贤菩萨请法的开示,又阐述了如何以幻修幻等修行的渐次方便之法,能令我们知幻即离而不堕邪见。
接下来,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后继续请法。
菩萨请教了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说,觉得很及时和具体,很有指导意义,也很受用。一是在渐次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观照、思维,如何住持?二是有何方便之法普令我等开悟?
就上述两个问题,普眼菩萨补充说:“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维,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佛在这里把教导的对象定位在新学菩萨和末世众生上,换句话说,就是专门为教导我们这些新发意的因地菩萨而说的。因为佛说:“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那么,如何观照思维呢?佛说:“先以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晏座静室。”
什么是奢摩他呢?这是佛教修行的三大门径之一。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可以认为是三个总持性的陀罗尼门。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共同构成止观定慧一整套完整的修行方法。奢摩他侧重于止和观,前面佛说了基本原则,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晏座静室,关键是强调一个安静的便于观照思维的环境条件和身心条件。修奢摩他行,坚持禁戒是必须的,《楞严经》和《楞伽经》等许多经典上都是如此要求的。比如《楞严经》,佛说,如来有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用来修愣严大定。后又专门讲四种清净明诲作为修持首愣严的基本保证之一。《楞伽经》亦复如是。可见,我们修学任何法门,坚持禁戒是十分必要的。世间流行的话是:吃斋念佛,把吃斋放在念佛前面,说明念佛,那怕就是一声佛号,也是要坚持禁戒的。安处徒众,讲的是修奢摩他行不能前呼后拥,要把徒众们另外安顿好。接下来就是晏座于静室,远离喧哗。说到这里,我们的体会是,修行的人要能耐得了寂寞。
如何观照思维呢?好了,静坐下来,我们干什么呢?要观照,要思维。如何观照思维呢?佛教导我们,要恒作是念:我们的这个身体,四大和合。所谓的头发指甲、皮肉筋骨、骨髓脑汁等等污浊的可见的一堆东西,都如尘土而归于地。我们的唾沫鼻涕脓血、津液眼泪乃至小便之类,皆归于水。暖气,我们的所谓体温归于火。我们可以起止动作等等可归于风。地水火风各有名称,四大各自离散时,我们自认为的我之身体当在何处?既然知道了我们的身体毕竟没有常态,没有实体,只不过一时和合而显出了一个临时的色相,实在等同于幻化之物。四大遇缘一时假合,虚妄的六根也依附而生了。这样一来,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即妄有六尘通过六根而作用,根尘积聚,出现种种缘相,俨然若真,所谓的我心就如此出现了。然而,这个所谓的心,也跟我们虚妄幻化的身体一样,随着四大分离,根尘各自散灭,六尘缘影无处觅寻,毕竟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心的存在。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需要观照思维的内容。也就是修持身心寂灭的最初方便。
上面的观照,不是读懂就行了,而是要反复思维、反复观照,要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坚执地所认为的这个身心的概念彻底颠覆了,才能得到身心的真正解放,才能谈起修持身心寂灭,这是破除无明的第一课。修行多少年,天天说要破除无明,时间过去了,无明未破,烦恼依旧,妄下功夫,都是因为我们在隔靴抓痒,切中不了要害部位。
修学《圆觉经》,让我们知道了修行的最初方便,知道了次第,知道了每一步需要进攻的要害部位,这样一来,目的明确,方向正确,何愁不能上道,何愁不能突飞猛进,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通过观照思维,身心如空花,不灭自灭。但是,破了无明之后我们还需要见到光明,我们在观空了身心之后还要见到法身,这才是我们的真正愿望和目的。在我们对身心进行了观照之后,佛为我们进行了总结,佛说:“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又同时给我们指明了光明和法身之所在,那就是“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由于幻身灭的缘故,幻心也无真实可言了;由于幻心被我们观空了,那么幻尘也就空了;由于幻尘无自性、不可得、本自空无的原因,那么就连空花从空中消失这种情形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消失什么?谁去消失?能观所观都不存在,真够彻底了,那么光明何在?法身何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等接下来的经文就会给我们一个令人诚服、令人喜悦的答案。(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八)

读《圆觉经》,除了被清净圆满的教化所折服,被缜密细微的逻辑推理带入一种甚深的观照之中外,几乎同时也被经典中那优美的语境所陶醉。“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每每遇到如此美妙的语境及缜密的思辩之时,不由人要回头多读几遍。
接下来我们看将一切都观空之后,光明何在,法身何在。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一切幻化的东西连同幻化本身都灭尽之后,还有一个非幻化的存在是不会随之而灭的。就像我们擦拭一块铜镜,将上面的全部尘垢一点不留全部除去之后,镜面本身的清净光明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的身心,皆为幻垢,幻是虚幻不实,垢是分别执着对立等,当一切垢相拭拂干净之后,就十方清净、圆明顿显了。
佛引导我们继续观照:“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湛然清净光明圆满的摩尼宝珠,本身是没有五色的,由于外面的五色映于其上,于摩尼宝珠的不同方位显现不同的色彩,愚痴的人们就说摩尼宝珠是一个五色宝珠。
我们的圆觉净性,正是这样,所谓身心种种映于其上,出现了各种色相法相名相,我们由于愚痴之故,认为我们的自性就是现有的这个身心,跟前面摩尼宝珠映于五色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远离幻化,远离身心幻垢,知幻即离,达到垢尽对除,就连离幻离垢的这个名相也要远离。只有湛然清净的摩尼宝珠,只有光明圆满的宝镜,这就是光明所在,法身所在。
对上面这些内容,要反复思维,反复观照,直到真正领悟为止。
乍一听两个比喻,觉得明白了,一旦联系到如来觉性、圆满法性,又不能作圆融理解,似是而非,那是不行的,是欠火候的。
观照思维得越清晰、越微细,那么,就距离真正的清净越接近。证得了诸幻诸身心影像的不实在性之后,法身的湛然清净性就显发出来了。“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接下来佛有大段开示,专说清净性。由于证得觉地的圆满光明,心就自然清净了,心清净了,那么所见的境缘也就清净了,境缘清净了,眼根也就清净了,见幻即离,没有了分别,眼识也就清净了------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清净,色声香味触发亦复如是清净,六尘四大亦复如是清净,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亦复如是清净,更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亦复如是清净。
佛说:“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佛又说:“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这便是清净觉地的真清净,彻底清净。
关于论述清净的这段文字,涉及根尘识、四大及一切陀罗尼门,从众生身心到外部的无量世界,层层展开,透彻明了。
为什么要如此铺设呢?就是要引导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进行深入的观照,从而强化对清净圆满之觉性的理解。
接下来,佛系统地就清净觉地的所有属性,从平等不动、圆满周遍、寂灭不二诸方面作了详尽开示。由于在前文讨论圆觉大义时已经言及,故而此处从略。但我们在修学时,一定要全面观照。
佛在讲完清净、不动、平等觉地的属性之后,清净虚空的概念我们似乎建立起来了,但其周遍性我们尚需要另行理解。
既然清净若虚空,那么何言遍满?何物遍满?谁去遍满?
首先是觉性遍满,不能说在法界的什么地方缺失了我们的觉性,因此,我们的觉性是圆满周遍的。佛说:“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
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的觉性圆融无碍遍满法界的缘故,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地水火风等根尘四大皆遍满法界。同时,一切的陀罗尼门也必然遍满法界。
观照到这里,想一想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是有所感悟了。空性遍满法界,色相遍满法界,色空不二,法法圆融,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圆觉境界。
觉性遍满、根性尘性四大种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如此色空同时遍满却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一样,堪称不可思议,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清净觉地,这就是圆满果地。
如果不学经典,不深入经藏,不研习大乘,我们有可能进入这系统而又细微的理解层面吗?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无量劫来千百万亿不可说不可说恒沙数诸佛菩萨因地修行时的宝贵经验,我们千万不敢轻言放弃。
修学大乘,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才能开启我们的觉性,这就是顺佛意,也是我们佛弟子必具的本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