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诗词应具备的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
诗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当然要受到该时代的政治、经济、精神、文化以及诗词自身发展的影响。因此意境就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幽昏、荡怒、黍离哀。故诗词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文心雕龙》对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特点指出:“欢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钱钟书在《谈艺录》一文中指出“诗分唐宋”。
例如唐代周溃笔下的《逢邻女》: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而宋代陈郁笔下的《东园书所见》:
娉婷游女步东园,曲经相逢一少年。
不肯比肩花下过,含羞却立海棠边。
两诗对比,说明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封建礼教束缚不严,女性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而宋代的封建礼教束缚要比唐严厉得多,少女不敢与少年男子正面接触,一旦接触,更显得羞羞答答,忸怩不安。
2、地域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其人的性格特征也不相同,那么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就有所差别。这种地域差别也反映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例如南方女子与北方女子所表达的爱情方式大不一样。例如南方的《春歌》云: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
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而北方的民歌《折杨柳枝歌》云: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儿孙抱。
南方女子将已经落尽的梅花与正在飘散的柳絮来比喻自己的青春正在消逝,但女子不主动出击,而是消极地等待人家找上门来,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比喻的方式,绕弯子来说明自己的情怀。而北方的女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不但要出嫁,而且要生小孩,并说明如果不赶快出嫁,自己的青春很快会消逝,可谓旗帜鲜明。
3、个人特色
无论是优秀的作者,还是优秀的诗词作品,通常都有鲜明的个性。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指出:“从才、气、学、识等方面说明作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诗人的禀赋、性格、经历等不同,使之诗词的意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明人宋濂在《林伯恭诗集序》中谈道:“诗,心之声也,声因于气,皆随人而著形焉。是故凝重之人,其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躁易之人,其诗浮以靡;苛刻之人,其诗峭厉而不平;庄严温雅之人,其诗自然从容而超乎事物之表”。
例如欧阳修是夫子性格,他的诗词创作贴近现实,抒发真实性情,无病呻吟和奇僻怪涩。因而流利洒脱,清新自然。所以苏轼说:“欧的诗赋似李白。”欧阳修的景物描写中喜欢写“柳”。《送友人之南下》首句就是:“河桥别柳减春条”。《别滁》的首句是:“花光浓灿柳轻明。”在词作中写柳的比比皆是。例如《生查子》第三、四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临江仙》的首句:“柳外轻雷池上雨”《踏莎行》第二句:“溪桥柳细”;《玉楼春》的第四句:“垂柳无端争赠别”;《蝶恋花》的第二句:“柳重烟涤”;《朝中措》中的第三句:“手种堂前垂柳”;《采桑子》的第四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婉约词宗”才女李清照,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难言的苦楚与凄凉,家国破碎,丈夫骤失,她在颠沛流离中尝尽了孤独愁苦。所以在她的词作中很喜欢用“瘦”字,尤其喜欢用“愁”字来表达痛苦的心境。例如《如梦令》的最后一句便是:“应是绿肥红瘦”;《点绛唇》的第三句是:“露浓花瘦”;《凤凰台上忆吹箫》的第一句:“新来瘦”;《醉花阴》的最后一句是:“人比黄花瘦”;《武陵春》的最后一句:“载不动许多愁”;《摊破浣溪沙》最后一句是:“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凤凰台上忆吹箫》最后一句:“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怨王孙》第二句:“愁浓酒恼”;《声声慢》的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的第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中有:“两处闲愁”;《生查子》中有:“泪向愁中尽”;《永遇乐》中三句里有“愁”字:“金博添愁炷”、“消得许多愁”、“愁随春长。”……总之,她的后半生都是伴着一个“愁”字在生活,而且她借酒浇愁愁更愁!词中哪怕写再多的“愁”;也只能是发泄而已,并不能减轻其内心的愁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