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林中的军营
文/雁过蓝天

极目金黄千里秀,自成一景阅沧凉。
近期清闲,翻阅从军时的剪辑,有一片黄叶从书中飘落,拾起细看,是一枯萎的胡杨树叶,
我才忆起是从陆军二十八军退役时,将在营区采摘的胡杨叶子夹在书中,以留作纪念,
那是怎样军旅情怀。
此时,
沟起我对军旅的回忆,
对胡杨的崇敬。
有关胡杨文献记载,世界上60%的胡杨林生长在中国,中国90%以上胡杨林生长在新疆,新疆90%以上胡杨林生长在塔里木河流域。从以文字可以看出,还有10%的胡杨林在我国其它地方如内蒙,青海,甘肃,山西少量分布。
我曾经从军的地方,在山西西北黄河岸边偏关,也是古长城雄关之一,那里黄沙古渡,沟壑纵横,雄关漫道。
在黄河岸边,却野生横斜的生长着大片胡杨林,军营就屹立在胡杨林中,营房中,操场边,靶场上到处是胡杨村,
每当打靶归来,日落黄昏,
我们都会在胡杨林中散步徘徊,
无限暇想。
军营所在位置,在长城雁门关至偏关一线,正是宋朝抗辽古战场。宋辽对峙时期,北宋名将杨业(杨继业)及其子孙先后率军与辽军作战,其事迹被后人称为「杨家将抗辽」。杨氏祖籍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北宋初期,杨业以右领卫大将军等职镇守雁门关一带,抵御试图南犯的辽军。当时我总是在思索,那些胡杨林是野生的,间或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种植的。经询问当地老人,一致说法是宋代抗辽将士为了固沙防风,保护军营,从内蒙大漠中带回的树苗种植的,有上千年历史。我又一次为抗辽英雄杨家将感动!此时,我想到清周人甲杨六郎城怀古: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
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
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军营中的胡杨林
有静态美,
有动感美,
有秋高气爽的神韵,
有大雪压技的沧凉。
它像内蒙古草原上的原始部落一样,
或依水而居,以荻为伴,
或依沙丘为居,以荒野为伴。
它们或一排排,像黄土上高原哨兵,
或一丛丛,像聚集的军人。
也有独自而傲立的,像一位杀敌勇士。
有的顶天立地,有的婀娜多姿,有的疏密横斜,各种姿态,构造完整画面。
我时常伫立林中,对它产生敬佩。
它屹立军营,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例后千年不朽。
军营中的胡杨是万古不朽的诗篇,
根是戈壁,
身植大漠,
枝依风雪,
叶经沙生。
它更是忠贞,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胡杨三千年,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
诗人赞扬它,画家描绘它,歌唱家吟唱它,军人崇拜它。
那么胡杨所揭示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千年不死,讴歌生命。
它立根戈壁,汲取沙漠中的水份,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给我们树立了奋斗拼博精神,不怕风吹浪打,不管环境恶劣,勇敢面对生活,走向胜利的彼岸。
千年不倒,树立精神。
它就像一勇士,虽然在战场上中弹,但它仍然拿枪伫立,怒视强敌,毅然不倒。
如抗日英雄张自忠,杨靖宇,吉鸿昌就有胡杨精神,他们被敌人击中后,死而不倒,毅然屹立在抗敌斗争中。
巴顿将军说:一个战士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那么,枯死胡杨就是战场上最后的一个战士。
千年不朽,传承文明。
胡杨经历三千年,是华夏文明见证者,传承者。从张骞出使西域,到文姬归汉,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大漠孤烟直,到离离原上草。
胡杨传承着民族精神,
在华夏神州,
在西域大漠,
在河西走廊,
在辽阔草原开技散叶,
扎根不移。
铁打营盘流水的兵。
我虽然退出军旅,
但退役不是一个战士军旅生涯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玉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我将继续发扬胡杨精神,
传承胡杨品格,
视军魂为生命,
玉汝于成,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