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抹》作者:杨爱华
主播:馨园小主
监制:江山
编辑:胡琴

好象多少年都没有仔细地端详过故乡。中间回去几次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直到今天,还不知道“大丰收”,“黄国古城”这些美景在什么地方。更有甚者,一直以来我不仅以为“三山夹一井”是三座美丽的大山夹着一口井,而且把“三山夹一井”和“三眼井”混为一谈。并把包括“磨盘街”这三者放在北城杨家巷的附近。

今年七月离开广州前 在玉雕妹家谈及此事,让发小 刁和昭瑜妹他俩大跌眼镜!为了说明这三者的位置,发小精心为我手绘了一张导航图。图里边有小南头(街),往东的护城河和护城墙。然后沿护城河 河边的路朝大南头(街)方向走即可到达“三山夹一井”和“磨盘街”。那里还有“小南海”及“清真寺”等。

今年初秋,我因事滞留在故乡。一连好几天的秋雨,让潢川这座美丽的小城更加清新怡人。在一个雨后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着一身休闲装,背上我心爱的小挎包,准备按发小 刁为我绘制的导航 按图索骥。

当初以卖土布(我们潢川叫粗布)而繁华的小南头街,早在数年前修京九大道时拆迁,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宽阔的迎宾路。向东走了一段再向右拐,即可看见当初为保护城池而修的护城墙和护城河。然后再沿着河边的那条路,一路南行。心如此忐忑不安,一路上问了几位老乡:“磨盘街还在吗?” 都肯定的回答我:“还在!”“远吗?”“不远。” 终于,我在那条街 街旁一面破旧的墙上发现了一个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书印刷体“磨盘街”。我高兴地为其拍了照,且以为目的地到了,不免有些小激动。

我在那里徘徊着,寻找着,可没有找到我要找的那口井和我要找的那条街。只好去询问一位正悠闲地择着菜的老大姐。老大姐果然热情,主动要为我带路,我以为我脑海中的图画马上就要再现了,心中大喜。我们走到一个破旧的墙边,老大姐告诉我:“三眼井斗在这里头。
我愕然!惊问其故。 她说“原来磨盘街的邻居都吃这井(“三山夹一井”)里头的水,后来家家户户都安自来水管唻,这个井斗给县猪毛厂唻。到末了猪毛厂停办唻,不晓得咋弄的垒道墙。”我问:“那从什么地方进去才可以看到井口呢?”她说:“进不去,大门早斗锁住唻。”我又问:“那个“磨盘街”呢?她说:“这不斗是磨盘街吗”我说:“那个铺着磨盘的,“磨街”呀!”她仿佛才明白过来我的意思回答我:“这路斗垫高好几回唻,你说那“磨盘街”早斗没有唻。好些年唻!”
我愕然!愣在那里。茫然地看了看那堵墙。又看看水泥地面;再看看水泥地面,又看看那堵墙,原来“此井非彼井,此街非彼街!心在隐隐作痛。来时的欢快荡然无存。岁月的风尘早已将代表着家乡历史文化的“三山夹一井”和“磨盘街”两大名胜古迹这么随随便便地掩埋了,就像掩埋了两颗熠熠闪光的珍珠。

我慢慢地转身走了,那位大姐说了些什么竟没有听见。乃至我留恋地再回头,见那位大姐还站在那里不解的看着我,方才惊醒。又走过去拉着大姐的手说了声:“谢谢!”大姐告诉我,回去的时候可从“清真寺”和“小南海”那里穿过。 我慢慢地踱过去,脚步如此沉重。走过那片以佛教为尊的五教荟萃的圣地。这里的一切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变迁着,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盛况。
到了“小南海”即“南海观音禅寺”,见院内院外香音袅袅。隐隐传来古刹悠扬的钟声和木鱼轻轻敲击声将我从历史的遐想中喚回。在飘渺高耸,雲蒸霞蔚的寺院上空,我似乎看见祥雲缭绕中慈眉善目,脚蹬莲花的观音菩萨在俯瞰着芸芸众生。我静立于寺院前双手合十,与心中的神进行了一番虔诚的倾述,顿感抚平了心中的创痛而欣慰。对那些院内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的院士们更多了些敬意。是他们的努力和坚守,使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传承,发扬,辉煌到今天。我默默地向他们致敬!

然后我又继续北行,穿过弋阳南城的寻常巷陌,能深切感受到今天仍住在他们那些老院子里南城的乡邻们心灵的挣扎。 他们纠结在历史和现实;犹豫在古老与崭新;期待着继承和发展;憧憬着昨天和明天。 请历史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时间让他们去纠结、去犹豫、去期待、去憧憬,然后给出他们自已的答复。
继续北行,春申北城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走在家乡改革开放的前沿。拔地而起新颖别致,鳞次栉比的幢幢高楼,炫目高档的店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闪烁的霓虹灯,给人以强列震撼。时尚的音乐,赏心悦目巨幅的广告牌,宽畅的马路,无不标以新时代的印记。今年农历润六月,忠于职守的桂花树仍然在她该绽放的时候绽放。
此时,我与穿着时尚的乡亲们一起漫步其间,闻马路两旁的丹桂飘香,聆听时尚的音乐,目睹故乡市场之繁荣,感受乡亲们生活之幸福。时而传来菱角、鸡头子、板栗的叫卖,及路旁糍粑、油果、热蒸馍的飘香,把我醉倒在故乡的怀抱!感谢岁月!故乡真好!

作者简介:杨爱华 , 女 , 河南潢川县人 66届高中毕业生 , 老三届下乡知青,文学爱好者,渴望在贵平台学习交流和提高。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者。业余爱好诵读,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