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20年前,广众幸福来潮,个体经济突飞猛进,贫穷阴影已经褪去,时空弥漫着熙熙攘攘的淘金热流。然而,酒色财气熏醒了某些龌龊,朋贝金龟涌动了某些私欲,优良传统或遭挑战,良序功德或遇泥泞。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位卑不敢忘忧国,因而苦其心志,草撰《为人》一章,以期引起共鸣。当时,网络尚不发达,只能成册传阅。今得宽余,特制电子文本,愿与同志者共勉。
《为人》
瀛洲居士
【续一】一 做人
(二)要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早期的儒家学派尽管没有发现天地运行、日月有常的宇宙奥秘,但也极力主张和鼓励人们“格物”而“致知”,其实就是要求人们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取真知。中国的万年历,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的创举。殊不知有多少代先人,进行了多少个世纪的“格物”!中国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水经注》、等等,渗透着怎样的“格物”智慧和辛苦我们是很难想象的。
《三字经》有段精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经典性的结论,也是在对“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人的天性可谓善良,只是后天教育的有无、多少,使人在成长与发展中逐渐变“性”,有的成为“正人君子”,有的成为“势利小人”,有的成为历史罪人,所以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极力强调人的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
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时候曾说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就是对客观规律的研究,这就是真知灼见。也因此我国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并一度出台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把公德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这一生,需要研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就这一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使穷其毕生也难说精透,这里所强调的不过是如何做人、如何“行道”的规律。
从儒、道、佛三家的意旨分析,儒家主张的是“明德”,体现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做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停留在做一点好事的水平上。要乐于进取,不断地光大和发扬陇良品德;道家主张的是“无为”,体现着消极的和与世无争的精神。希望人在无欲无求的前提下达到无为而治消遥自在的境界;佛家主张的是避世“修行”在远离尘世且无烦恼的佛门静地,七情六欲尽抛脑后,吃斋念佛,钟磬为伴,修身养性,独善其身,以此求得天下太平。
人的活法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背弃道德,按道德的规范做人就是规律,规律不可违就是真知。
人年幼时渴望父母的照顾,人年老时渴望儿女的瞻养,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父母弃婴,那就违背了做人的规律;如果儿女不赡养孝敬老人,也同样违背了做人的规律。
在教子的美谈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有岳母刺字等。在孝敬父母的美谈中有“孝父行窃”、有“卧冰取鱼”等。一首《游子吟》把上行下效,母慈子孝的人间真情写得淋漓尽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贫因时能安贫乐道,人发迹时能够致力干慈善事业,这同样是做人的规律。悠悠万事中,在“贫穷与富裕”的境域下,有些人把握住了,有些人没有把握住,因此“美谈”和“恶谈”留与子孙者不一而足。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真是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可谓清高之至!和坤富可敌国,仍拼命地卖官鬻爵,巧取豪夺,可谓脔败乏至!
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凭借智慧和勤劳而致富,有人凭借投机钻营,鼠窃狗偷之术同样致富,同样一个“富”字,其内涵迥然相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理念在一些人心中悄然发生变化。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讲道德地趋向“富”字者不乏其人。因此也倒下了一批批贪官、一批批企业大腕、一批批明星大腕……,最后的结局善恶终有报,只是早与迟,这就是规律。
把握住了规律,就能心态平衡,既能安贫乐道,又能孜孜以求,通过合法的渠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寻求小康生活。任何历史阶段,任何社会阶段,只要是太平盛世,就标志着社会自然人的心态是平衡的,无论显贵与平民,无论达官与乞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按客观规律行事做事,按着道德的标准行事做事。 行政者按着衣食父母,强国富民的标准去为人民服务;经商者按着活跃市场,振兴经济、促进消费的标准去奔波;从医者按照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去做天使;从教者按着告别愚昧、传承文化、科教兴国,育人为本的理念去奋斗;从军者按着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精神去战斗;立党者按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去践行;务工者、务农者、文化人、科技人、治安人等都奉行一个让社会、让天下人都认可的一个原则,一个天下为公、公而忘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原则,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就能繁荣昌盛、万世不衰!【待续】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