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治网讯(通讯员 王飞)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总有一些身影让人难以忘怀:他们或靠前指挥,运筹帷幄;或小事做起,严格自我;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或舍弃小家,服务大局;或精益求精,办好事(案),为防控疫情取得全面胜利,奉献着智慧和力量……他们是我们身边的逆行者和标杆榜样,值得尊崇和弘扬。今天一起聚焦河南省三门峡市检察院四组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向他们致敬。

网络一旦不通,我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
——三门峡市检察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 杨晓超
“我院移动检务平台已经调试完毕,请大家及时安装登录使用,如有技术问题,请及时与检察信息技术处联系……”,2月16日一大早,三门峡市检察院所有干警都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短信。发短信的人是三门峡市检察院检察信息技术处副处长杨晓超,他是让领导和同事们知道,移动检务平台已经激活,这样既减少人员聚集,又提升工作效率。
据检察信息技术处处长陈柏林介绍:由于相关单位的网络连接与应用环境发生变化,看守所和法院的网络地址春节前都进行过重新规划,要想重新启动远程提审、远程庭审和远程送达系统,需要做大量的联调测试等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月3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杨晓超就接到市院主要领导的命令:全面启动网络办公,保障办案系统正常运行,确保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不误。“疫情当前,我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大家跟着我一起把工作干好”。在年轻的团队面前,杨晓超掷地有声。
他带领团队,凭着自己勤奋学习、多年工作练就的网络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技术,首先调试好视频会议系统,办公办案系统,与基层检察院一一联系,无缝对接。接着,与公安、法院信息技术部门沟通协调,保障远程提审、庭审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那些日子,工作千头万绪,一方面领导和同事们办公办案的急切需要使他压力倍增,另一方面与外部的联系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为了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智慧检务和信息化办公办案的顺利进行,他吃住都在办公室,生怕因一时疏忽造成遗憾,耽搁同事们办公办案。恰好在这时,妻子正在手术恢复期,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他就恳求双方老人承担起照顾妻子和孩子的责任,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疫情防控期间,他利用远程视频技术,召集部门人员合理规划,统筹调度,对可能会涉及到的信息化应用工作进行科学安排。上午出现在远程提审室,对两级网络设备、线路和视音频设备进行自检,下午又与看守所、法院相关人员联系,协调解决网络连接和设备配置,确定联调时间,及时克服了几个单位之间因网络结构、应用环境不同以及法院科技法庭庭审主机、语音识别系统IP地址变更等带来的视音频对接难题。针对个别基层检察院远程提审系统网络不通,而案件即将到期的紧急情况,他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一面指导基层院的同志排查线路和设备故障,一面远程调试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配置信息,最终排除故障,确保了第二天案件提审的顺利进行。移动检务平台上线后,有的同事手机出现异常,影响平台正常使用,他就不厌其烦,手把手的教。有一天中午因工作脱不开身,同事把午餐给他捎回来后,可他一忙起来却忘记了吃饭,等他想起来的时候,竟然已经到了晚上。他告诉同事,网络一旦不通,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
就是他这种忘我的精神和意志,确保了各个应用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截止目前,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使用远程提审16人次,远程庭审使用2件次,召开视频会议10余次,都做到了互联互通,顺利进行。
同事们说,他是网络医生,用心诊断网络病灶,综合施治,治病救“网”;他是网络城管,用爱维护网络秩序,开具良方,清除故障;他是网络剑客,用情维护网络运转,担当尽责,敢于亮剑。
这就是杨晓超,一个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检察信息技术领域追求卓越的检察尖兵。
只有一件一件回复了我心才踏实
——三门峡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信访接待员 吴金焕
“邱叔叔,你节前反映关于刘某非法集资被判刑,导致你自己的钱财无法追回的情况,我们非常同情……”。接着,她认真、耐心地释法说理,向其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邱回话说“没想到检察官还亲自给我回复,真是没想到呀!”这是2月10日上午,防控疫情战斗打响后,三门峡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信访接待员吴金焕处理信访时的一个场景。她说:“老百姓给检察院写一封信,需要鼓足很大的勇气,不容易,我可不敢耽搁,何况疫情当前,群众对自己反映的情况都想得到最快答复,只有一件一件回复了我心才踏实。”
吴金焕的工作岗位有两个同志负责。由于同事小张疫情防控期间不能返岗,小张的桌子上还有好几封信件需要处理,因此许多担子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从2月3日开始上班,她就没有停歇。她说自己离“疫”线最近,每天早上都要到办公室收每天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有控告的,有申诉的,有咨询的,有检察长签批的,有上级院转交的,也有本院接收的,虽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有诉求群众才写给检察机关的。这些信件一路奔波、周转,自然沾染病毒风险较高。每次她都认真消毒、细心拆封、查看诉求,提出分流意见,然后报员额检察官决定、分类建立来信台账、扫描信件、录入系统建立电子卷宗,忙得不亦乐乎。往往是一天下来群众来信还没处理完,下班时间已经到了。
她告诉笔者,7日内回复群众来信,到这里仅仅是完成了常规处理动作。很多时候还会遇到一信多投、诉求不明等复杂情形,作为信访接待员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一一查询、与来信人沟通确认,属于法律咨询的事项及时给予答复,属于情况不明的问题及时给予指路,属于业务有关的案件及时给予分流,然后加强督办。
疫情防控期间,群众不能现场反映问题,往往要通过信件来提出诉求。信件虽然没有往常多,但件件十万火急。她清楚的记得,有一个受害人因案件发生家中陷入困境,请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她们接到来信以最快的速度申请2万元救助金,帮他们一家度过了难关。张大爷年龄大不会使用案件查询系统,她接到求助电话,直至把案件查清,张大爷满意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前几天,天降大雪,道路湿滑难行,受疫情管控影响,市区公交车停止运营。母亲说:“闺女啊,你给领导请一天假不行吗?”吴金焕知道妈妈的好意,但是她知道还有更多的信件需要处理,于是便不假思索婉绝了母亲,最后走了四十多分钟雪路赶到单位。这些日子,父亲的肾病又复发了,有时痛得大汗淋漓,她只能把按时吃的药和水端到父亲眼前安慰几句,然后求助哥哥和嫂子对父亲多多关照。“我还年轻,对处理群众来信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我相信只要把当事人的来信当家信,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这就是吴金焕,一个把人民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信的新时代检察追梦人。
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
——三门峡市检察院“正义三门峡”新媒体小编 李艺璇 杨琼
“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这是三门峡市检察院“正义三门峡”新媒体小编李艺璇、杨琼每天的工作时间。看似不尽情理,但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他们就是这样坚守着。“作为小编,工作量相对较大……”,据该院组织宣传处副处长崔伟娅介绍,“正义三门峡”新媒体包括官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公众号平台。同时,小编还要维护《黄河时报》“走近检察”专版,《三门峡广播电视台》“检察纵横”栏目,《崤函检察》杂志以及外网、内网的正常运行,工作头绪多,要求严,标准高,由不得半点马虎。她还算了两笔账:一是接收到一篇稿子从校对、挑选照片、选择模板、编辑上传、两审终审,大约需要40分钟;二是再将这个稿子传到八个平台上,至少需要40分钟;每天编辑5个稿子,所用的时间可想而知。特别是这些时间都是在参加单位正常上班之后利用中午午休,晚上下班之后和节假日挤出来的。
疫情发生后,社会上谣言四起。如何引导检察干警和社会各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上级的决策上来,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她们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因此,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不畏艰辛,共克时艰。
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如何增强针对性,更具吸引力,她们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栏目设置上凸显疫情防控特点,内容选择上凸显权威服务属性,发布时间上凸显黄金时段,工作要求上坚持精益求精。从元月27日开始,两个人一内一外,一人在外负责照相、采访、写稿,另一人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对新媒体进行维护更新。期间他们共发布了20多期新媒体,利用消息、通讯、图文和文学作品等形式,解读政策规定,发布权威声音,普及防疫知识,报道工作动态,挖掘典型事迹,传播好声音,树立新形象,最大限度地为检察干警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看到阅读量、点赞和跟帖数不断攀升,我非常欣慰”,李艺璇深有感触地说。据统计,防控疫情的战斗打响后,“正义三门峡”发布的新媒体作品4次登上“今日头条”首页,11次被“河南检察”转发,制作的《疫情防控你我他打赢胜仗靠大家》短视频,提升了干警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和士气。特别是在“正义三门峡”官方抖音平台一经播出,三个小时内播放量达到15万。与此同时,该视频在“河南文明网”“河南检察”“中国三门峡”等新媒体播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这期间,李艺璇因鼻窦炎(鼻息肉切除)做了手术。为了尽早让鼻腔恢复,医生将鼻腔塞满海绵,自主用嘴巴呼吸。大家知道,改变呼吸通道是非常难受的。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一坚持就是一周。两次到医院复查,医生劝她不要低头,而做新媒体编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低头根本不可能。但是一低头鼻血总是往外流,有时滴到键盘上她才发现。家人劝她跟领导说一下请个假歇一歇,可她觉得这点困难自己可以克服,况且这个小编不是一个人能够干的。于是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为了切实提升拍摄和制作新媒体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杨琼在家人的支持下,自己购买了照相机,钻研摄影的技巧和方法。疫情防控期间,她拍摄了大量干警参与执勤值班、办公办案等精彩画面,记录瞬间,定格历史。
杨琼说,看到各个部门的工作比较繁琐且辛苦,自己也非常受感动,只有在安静的夜幕之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完成尾奏,才不愧对于这个先进集体对我的培养和教导。这就是我们的小编,她们就像辛勤的蜜蜂,付出努力,奉献甘甜!
“生怕边边角角喷不到位”
——三门峡市检察院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水电工 袁洪会
疫情防控的战斗打响后,在三门峡市检察院总能看到一个有点驼背的”老头”,他每天背着喷雾器,楼前楼后、楼上楼下的忙碌着。他用实际行动为防控疫情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该院水电工袁洪会。
老袁今年56岁,个头不高,但生得结实。干水电工,他每天都要到东、西两个办公区的办公室,公共场所转一转看一看,检查一下哪里的灯有问题,水管有跑冒滴漏现象,然后逐个排除,做到防患于未然。只要科室的同志一声召唤,他就扛着梯子,带着工具,一路小跑的赶到。及时消除故障,热情周到服务。特别是他憨厚的微笑,匆忙的步履和精湛的业务,给机关的同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是元月27日就接到命令开始上岗的,我的主要任务是给东、西两个办公区以及人员经常进出的地方消毒……”老袁介绍着,脸绷得有点紧。我问,“老袁,你是不是哪里不高兴?”。“不是的。每天从电视上看到新增的确诊病例和死亡数字,我的心就揪的老高……我觉得我肩上的担子很重,由不得丝毫懈怠……”。老袁说着,低着头,双手搓着衣襟。
元月27日至今近20天时间,老袁每天早上七点半在家吃饭,放下碗筷就往单位赶,顶风冒雪,从不耽搁。每次,他总是先检查喷雾器是否完好,接着就是加水、配医用消毒液。然后搅摇均匀,就背着喷雾器出发。东、西两个办公区的走廊,楼梯,卫生间,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加起来少说有2000多平方,要换3~4次水才能喷洒一遍。特别是这些日子,两个办公区的电梯停止使用,他就背着30多斤重的喷雾器爬楼梯,一层一层,挨个房间,喷洒消毒。
“我生怕有的边边角角喷不到,给病毒留下可乘之机,……”。老袁说着,还指着卫生间的拖把池,只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喷洒一遍心里才踏实。我今年50多了,虽然身体没有大毛病,但两个小时下来也是腰酸背疼,有时还头晕眼花。然而,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后,老伴总能给他端上可口的饭菜,女儿也凑到跟前,给他捏捏肩敲敲背。老袁说,这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杨绍辉这样评价老袁:“正是由于老袁同志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机关的消毒卫生。”
“老袁,你下一步有啥打算”?“只要疫情一天不解除,我就要背着喷雾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老袁说着又冲记者笑了笑。不过,从他的表情里,看到了他果断的眼神和坚定的决心。
这就是老袁,一个普普通通,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阻断疫情的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