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三)
作者/ 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五)
佛听了文殊菩萨的提问后,连说善哉善哉!说明时间、地点、请法者和所请之法都是契机的。佛开始应机宣说大陀罗尼门——圆觉。并且强调,这圆觉法门,涵盖一切有关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这些问题都能在这圆觉法门中找到答案,这个法门是教授菩萨们成佛的法门。
我们在修学《圆觉经》时,可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误解。
一是连佛的常随众,即那十大弟子乃至一万两千人等,都没有能力去现场听经,何况我们。认为佛是专门讲给那些大菩萨们听的,让他们依次成佛的。
二是佛在经典一开始,就肯定地说,就是教授菩萨的。这样连起来一看,就造成了一种我们没有资格修学的错觉。
第一个错觉前文已经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错觉,谁是菩萨?
《圆觉经》属于了义大乘,了义大乘所教授的对象是以发菩提心为标志的大乘弟子,也就是说它是把行菩萨道的弟子作为教授对象的。那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多如恒沙,从时间上来说,既有久远劫前已经发心的,也有今生今世才发心的;从行持程度上来说,既有十地以上菩萨乃至妙觉等觉菩萨,也有无量初发心的因地菩萨。
如此,不论时间短长、程度浅深,只要发了菩提心,就堪称菩萨,只这一发心,就足以令一切天人、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随喜功德乃至敬仰。
《圆觉经》所要教授的菩萨,正是这支理应受到万众敬仰的队伍。无疑,蹬地以上菩萨应该修学,我等初发心者更应该修行。
佛说:诸佛都是从因地开始起步修行的,所依凭的就是这个圆觉法门。
长久地修习,破除无明,方能证得这一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永断无明,不是一个笼统的口号,而是有着具体内容的,既是一个值得我们缜密观照的课题,也是一个指导我们生生世世长期实践的总纲领。
实际上,修行的目的是永断无明,修行的方法还是永断无明,直至成佛之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法门,我们所进行的一切修行实践,都是断除无明。
千经万论无定法,纲举目张有关键。《圆觉经》给我们指明了“永断无明”这一修行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认识这个关键,熟悉这个关键,解读这个关键。打仗先要认识目标,讨贼先要知道处所。永断无明,先要知道什么是无明。
那么,什么是无明呢?说真话,修行了多少年,对无明也多少知道一点,可对其最根本的东西的认知,还是来自于《圆觉经》的修学。
“云何无明?”什么是无明呢?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云何无明,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直说究竟。无始以来,众生现种种颠倒相,在六道轮回中随业升沉,在生死苦海里头出头没,都是由于自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即有一个身心的存在。认为四大假合的色身就是我,能作如是认为者就是我心,即对六根境缘于六尘产生的六识幻影的种种分别作意当成自心,正如《楞严经》所云,真正是认贼作父!
佛说:“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这种对身心的认知,就像是昏花的眼睛,看见眼前飞花或金星乱舞,看月亮有重影或成了两个月亮。
佛要告诉我们的是要认识真相,不能被假相所欺骗。
事实是,空中实在没有花,要说见到了,那是病眼之所执,是病者之妄执。正由于这种虚妄的执着,不但使人对虚空的自性有所疑惑,也还对那些真实的花卉应该生在何处也产生疑惑了。
简单地说:由于这妄执的原因,久而久之,不但迷惑了空中的幻花,反而连真花也不认识了。如此无中生有,以假乱真,我们长劫沉溺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正是前面比喻的这种情形,是妄执的结果。这就是无明。
无明引起了身心的建立,身心的建立又进一步强化了无明,我们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存在的,委实是一种悲哀。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佛进一步告诉我们,无明是没有实体可言的,即没有体相,就像梦中人,做梦时俨然若实,跟真的一样,梦醒之后了无所得。
又像是昏花的眼睛看到的眼前众多的飞花,慢慢地在虚空中消失了。能认为有花消失吗?不可以这样认为,原本就没有存在过飞花,消失什么,谁消失?因为没有一个飞花出现之所,因此也不能说有一个消失之处。“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至此,轮转生死的原因和原理我们明白了。原因就是无明。原理是由于无明之故,我们妄认四大假合、六尘缘影分别为我们的身心,就像是昏花的眼睛在虚空中看到生生灭灭的飞花一样,我们在原本没有生灭中妄执有生生灭灭,轮回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个原理需要我们细微地观照,我们的身心如何就像那空花一样,直到真把身心观空,观得跟空花一样,原本未生,何以言灭,如此,对身心的执着才有可能得以放下。
佛说,如来当初在修此圆觉法门时,就是因为明白了病眼看花的道理,这才脱离了轮回。原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身心受彼生死,是原本没有,并不是我们通过刻意修行让它消失的。
修学到这里,我们是否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所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道理原来在这里,是原本没有,不是我们通过修学《金刚经》或《圆觉经》使其消失的。(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六)

四大本空,我身何在?缘影不实,我心何在?我们一旦认知了四大和合、六尘缘聚皆是幻化之后,就能真正认识什么叫身心寂灭。
上面,我们通过对无明的解剖,从理论上认识到了身心的虚幻不实。这样一来,也就从理论上知道了对身心的执着就是颠倒妄见,观照到此,也算是理上看破了,看破了才有可能放下。
那个能知觉的东西,就像虚空一样;既然知道能知者如虚空,那么它本身也如同空花之相。观照到此,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身心如空花相,固然不假,但也不能认为,这个空空如也之中“无知觉性”。为什么?在空空如也中还有一个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自性功能存在。
佛告诉我们:“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空和有,一并遣除,这才称得上清净圆觉随缘恒顺。为了表述更贴切,我们把遣做非理解,以双非破两执,那么,有无俱遣就是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
我们该如何观照净觉随顺呢?净觉是就形而上的本体界讲的,就是清净圆觉,就是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性,就是法身慧命;而随顺是就形而下的现象界讲的,所针对的是恒沙妙运时相和用的层面,有随缘恒顺之意。净觉随顺可取不动随缘意参照理解。
为什么说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呢?这是虚空的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如如不动、亘古不变、周遍充盈,不起不止、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如此湛然清净之中,何来有与无的对峙呢?然而,这清净圆觉本身又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有,《大般涅槃经》上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存在和有是常净我乐的。
诸佛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以此法门进行的。破除无明,看破身心,放下我执,有无俱遣,圆证觉性,菩萨们当如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以此法门修行,就不会堕入邪见。
就跟《圆觉经》的清净圆觉境界有着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撑一样,佛对文殊菩萨所开示的这个陀罗尼门也有着具体的、可用于指导实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作为支撑。是什么呢?
普贤菩萨所请教的问题正是对总法门的支撑和补充。
普贤菩萨所求教的问题是:一,末世有修学大乘的众生,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但具体如何修行呢?二,如果众生已经理解了万法不实如幻、身心也是如幻如化的道理,为何还要以幻化的身心修持幻化的法门?三,如果诸多幻性尽灭,连心也没有了,靠什么来修行?四,为什么还说修行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五,如果众生们本不修行,长居于生死幻化之中,看不透如幻境界,妄想心又怎么解脱呢?六,到底用那些方便法进行渐次修行,令众生们永离诸幻呢?
这六个问题,正是我们修学实践中和学习观照中会遇到的问题,对我等初学者来说,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这下好了,普贤菩萨就我们的疑惑,进行了梳理,有次第地归纳了六条。如果我们通过继续学习经文,既理解了佛所开示的总法门,又理解了接下来的六个问题,那我们的收获就大了。说真话,深入经藏的好处就在于,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有些总也猜不透的谜团,在经藏的学习中,只寥寥数语,就会让我们豁然开朗。修学《圆觉经》更是如此。
佛对上述提问非常赞叹,认为属于如幻三昧的方便渐次,然后展开依次进行开示。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一切众生身心的种种幻化之相,都是如来圆觉妙心中所显之物,正如《楞严经》所说的一样,现象界中的一切,无不是妙真如性中所显物,那么,众生之身心种种,亦复如是。众生身心种种,犹如空花,从空而有。从空而有,就说明是幻化的,就必然是即幻即灭的,但是,“幻化虽灭,空性不坏。”
这一句十分重要,一切身心幻化如晴空浮云一样,消失殆尽之后,湛然清虚是不会消失的,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我们的妙圆觉心、真如妙性正是跟这清虚一样如如不动坚固恒久永远不会坏灭的。同样,众生的幻心连同现象界一切幻化灭尽之后,觉心宛然,如如不动,是不会坏灭的。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依附于虚幻不实的身心等论说圆觉,即离不开幻象说清净圆觉,也就是说,在虚幻不实之上所建立的一切知见,这一切所知所见所说所论依旧是虚幻不实的,在这个层面上说有觉或说无觉,都还没有离开虚幻,依旧是妄想。待或有觉或无觉这一切妄想心灭尽之后,彻底地没有了对待,只剩下湛然清虚,这时才堪称不动。
佛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里说的是如何以幻修幻。一是知幻离幻,见幻即离。二是能够分别幻化、知道幻事的知见也要远离。三是能所皆离,再无所离时,三轮体空,这就是诸幻尽灭了。这就是以幻修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就像是钻木取火一样,拿两个木块互相摩擦,火燃烧起来了,木块却被焚烧殆尽,直到灰飞烟灭。我们好好观照一下,一切皆幻,谁来修行?两木相因,这就是幻修的作用;虚幻的身心作用于虚幻的境缘,最后证得人法两空。正如《金刚经》所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那么,如何知幻离幻得以解脱呢?一是当知“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虽无我无法,但清净觉性如湛然虚空,亘古不灭。二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照见五蕴皆空,六根六尘十八界皆空,七觉支八圣道三十七助道品皆空,一切陀罗尼门皆空,乃至一切菩提诸法皆空,不作方便。离幻即觉,当下就是波罗蜜多,就是解脱,顿然见性,是没有渐次的。佛总结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次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未完待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