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思茶
文/昨夜雨
知道茶,好象是在初中课本里的一段文字中。记不太清了,当时也不上心。后来又在很多小说中见到了关于茶的一些描写。红楼梦中妙玉说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尽管在书中与茶谋了面,但仍觉茶之于我,远矣!
当老师的时候,一位同事大哥喝茶。一个罐头瓶子做成的茶缸子,缸子口挂满了茶垢,缸子的下面三分之一是用细麻绳一圈一圈绕起来的,为的是端缸子喝茶时免得烫手。
大哥每天到班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而且一有闲暇就咝的一口咝的一口的喝他的茶。那喝茶的声音,样子,意义远大于喝茶本身。他享受大家羡慕的目光。有一次,趁大哥去上课的功夫,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好奇的偷喝了大哥泡好的茶。大家每人呷了一口,人人大失所望,异口同声地说:啥玩意儿。后来回忆,那味道就象白菜叶子泡水!然而大哥喝的却是津津有味,不但继续喝,还喝的很张扬。直到现在也想不明白他那茶叶是从哪儿弄来的。
在机关工作的那段日子,和茶打交道的时候明显增多了。首先,同事们都喝茶。所谓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嘛!虽然我来机关就是当小媳妇干活的,但茶总是要喝的,不然你不入流。别人都做的事你不做,不合群。于是,上班没几天,对桌的大姐便好心的给我弄了个玻璃杯,扔给我一包茶。没说是啥茶,反正说了我也不懂。大姐告诉我说:从今天开始你得学着喝茶。出来混得听话。从那以后,我每天到班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不管喝不喝,桌上得有杯,杯中得有茶。所以,有的时候因为忙,早上泡的茶,到了中午要下班了才三口两口的牛饮了。
到综合口工作之后就更有意思了。接触面广,需接待的人规格高。从来到走茶是一刻也缺不了的玩意。饭前喝茶,餐中有茶,回到宾馆还要饮茶。更有甚者,唠唠嗑高兴了,一句话,走!一帮子人又前呼又拥地奔茶馆去了。到了茶馆,趁着洒劲,呼哈一顿,弄得周围茶客成了看客。然后,扔下钱,草草收场了。喝什么茶不要紧,喝多少也不要紧,反正是去茶馆了,还喝茶了,也高兴了。那阵子,我们一是研究茶,二是研究要接待的人喜欢什么茶,针对不同的人准备不同的茶。三是研究学习有关茶的知识,以便遇到茶先生好有共同话题,达到最好的接待效果。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唐朝人陆羽著了巜茶经》,唐时茶初兴之际,其时达官僧侣文人经常烹茶煮茗传经吟诗。到了宋朝茶方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魏晋茶风最盛。我还把唐代元稹写的一首空前绝后的宝塔诗《茶》背得滚瓜烂熟的: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面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些年,风里雨里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如今总算是成了闲人了。赋闲喝茶,附庸风雅,那就是当下的我。家里有茶,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家里人买的。家里的茶具,是妻早年置办的。有了这些存货老底,我便每天都在上午或下午给自己选个时间,象模象样的鼓捣着喝茶。一边喝茶一边回忆与茶结缘的春夏秋冬,还不时地把喝茶的场景发给朋友们看,尽管常常露怯,但在互相的指指点点中,还是自得其乐的。几杯茶下肚,自觉自然和人伦都在腹中了。因为家里茶多,这些年哥哥和姐夫一直帮我喝。哥哥家在乡下。因为人缘好,每逢下雨阴天的,乡亲们知道他家有茶,就都聚拢来,在他家喝茶避雨拉家常。大家凑在一块儿帮哥喝茶,哥高兴。姐夫是山东人,喝茶爱讲究,还仔细。总喜欢一个人自斟自饮。一边喝茶还一边对所喝的茶煞有介事地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要问他好点的茶到底好在哪里,他就总会一边笑,一边喝,一边说,反正和别的茶不一样。至于别的茶是啥茶,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陆羽笔下的南方嘉木,从几千年前的神农时代走来,仿佛江南青山秀水养育的闺中佳丽,一路走,一路笑,纤手捧给我们的是清雅自然的茶香,而身后跳动着芬芳的足迹满是回味无穷的茶文化。从来佳茗似佳人。佳茗,长袖善舞,她不仅缤纷了世界,也滋润人们的生活。
知道我一个人在家憋闷,前些天有老友打电话相约,说等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拉上两个人一起拿上茶,茶具,到山上去,用山泉水煮茶,喝妙龄女孩顶着朝露采的茶。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着调,但我的心,还是开始惦念着春暖花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