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翁讲格律之对仗
说在前面:我是奉郑会长的指令,查找了一些有关格律诗对仗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粗浅的加工整理,现转发到群里。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吧,失误之处,诚请斧正!
——浅谈律诗之对仗(一)
对仗,是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之一,掌握对仗是创作律诗的基本功,不能有一星半点的轻率、含糊。一首不讲平仄对仗的诗,就不能称其为律诗,只能算作自由诗。
对仗,一般用在颔颈两联,这是律诗的基本格式。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更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仗,一是要求对仗句的词性相同。就是所谓的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对数量等等。在名词中,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九枝叶)等等。如果是同一小类的名词对仗,就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属“工对”。同属名词,但不属同一小类的对仗谓“宽对。二是要求对仗句中语法结构必须相同。词性相同但语法结构不同,就是不对仗。
要弄清楚对仗句的语法结构,首先要弄清楚每个词语在句子里属于什么成分。出句、对句的句子成分相同,词语组合的结构关系相同,这联就是对仗的。所谓句子成分,就是主、谓、宾、补、定、状;所谓语法结构,就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并列关系、偏正关系、述补关系。一个句子,最重要的是主语,它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在这组对句中,主语是“黄鹂”、“白鹭”,谓语是“鸣”、“上”,“黄鹂鸣”、“白鹭上”构成了此联的基本框架。对仗非常严谨,每个单 字都是对仗的,相对应的语法结构也完全相同,词性也完全相同。从语法分析,出句的主语“黄鹂”和对句的主语“白鹭”,因是专用名词,所以就不必拆开了,如果你想拆开,“黄”“白”又属颜色对,“鹂”“鹭”又属动物对,仍然是非常精严的对仗。出句主语的定语是“两个”,对句主语的定语是“一行”,是用数量词组充当的。出句谓语“鸣”和对句谓语“上”,都是用动词充当的。出句谓语的补语是“翠柳”,对句谓语的补语是“青天”,是用定中词组充当的,补充说明了“鸣”的处所和“上”的去向。在这两个句子里,有主语、谓语、定语、补语四种句子成分,没有状语和宾语。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