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二)
作者/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三)
其三,这个清净觉地的体现是圆满十方的。大圆觉之境界,必然是圆满十方的。在清净觉地和圆觉境界这两个几乎语境完全相同的概念中,到底谁体现谁?互为注解,实际上是一不是二。那么,这个话题是否多此一举,不是,这里的圆满十方有着周遍法界的意义。即圆满的觉性有其周遍性,换句话说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如来的妙真如性。
那么,理解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通过对无常法的反复观照,通过对大般若系列经典的反复学习,终于颠覆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坚固壁垒,知道了人法两空的道理,更有根器猛利修学彻底一点的,会悟到了无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无七觉支分、无八圣道分、无三十七助道品、无十八不共法乃至无般若波罗蜜,同时无斯陀含果及阿罗汉果、无菩萨摩诃萨乃至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俨然是一个菩提无树、明镜非台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值得赞叹的。但如果把握不好,拿捏不准,问题有可能同时暴露出来,也许会把一个清净觉境当成了清净空界。其结果是又与大圆觉法门分道扬镳乃至背道而驰了。
所谓清净觉,即周遍法界的如来体性,既不是顽空,也不是死寂,而是朗然独照的、是有功能的、是会发生作用的、是可以大用现前的。
如果把妙明圆觉领会成顽空死寂,当成一了百了,那我们还修行什么呢!正因为我们修行,而且是借用四大假合的色身、六尘缘聚的心识展开修行,就说明我们一方面祈求证悟觉性,另一方面也不排斥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因为通过《圆觉经》的修持,我们知道了由于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满无际的缘故,六根六尘也遍满法界;由于根尘遍满的缘故,四大种性也遍满法界;乃至一切陀罗尼门也遍满法界。由于遍满法界的这一切,都是妙真如性中所现物,是清净觉地的妙相妙用,因此我们对此不予排斥。即我们对一切境尘、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色声香味触法、人事物,不但不排斥,不刻意厌离,而且还要随缘恒顺。这就引起了下一个话题。
其四是不二随顺。不二随顺由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组成,一是不二,指不二法门,指中道,指一真法界。二是随顺,指的是随缘恒顺,于万法随缘,与众生恒顺,不对峙,不对抗。那么,这个不二随顺到底与我们进驻清净觉地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是从虚空的比喻说起。虚空,如前所说,有着湛然清净的属性,有着万法不实、四大虚幻、身心寂灭的属性,有着平等本际的属性,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在这样没有任何对比、没有任何参照、没有任何对峙,甚至连虚空的概念都无从建立起来的清净里,除了一念觉明还有什么?也就是说,湛然清净里还能容得了什么?连一的概念都是方便说,何况二三?我们可以作如是观照,这个所谓的一,实际上就是一念觉明,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
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没有证得不二的境界,总是被各种对立、分别、矛盾、争讼、人我是非的观念、善恶的观念、生死观念乃至佛魔的观念等等所禁锢缠缚,于是乎,本有的觉明被无明覆盖,失去了自由何谈自在?
因此,佛在《圆觉经》中教导我们:“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佛这里说的觉成就,正是圆觉成就,是真正的不二境界。
跟整部《圆觉经》一样,佛的这段重要开始,既是境界,也是方法;同样,所谓不二,既是果地之境界,也是因地之法门。
理解了不二之后,我们再看随顺,即随缘恒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为了亲证圆觉,往往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例如,为了破我执,以摧残身体作为代价进行所谓的苦行。再例如,听了连佛法也要放下之后,干脆理直气壮地说深入经藏解决不了末法时期众生的生死问题,从而抵触修学经典。有点属于未曾拿起、何劳放下的情形。类似的误区实在太多。究其原因,就是欠缺随顺,欠缺随顺就是不够圆融。
在我们修行中出现的种种误区,都是由于对佛法的断章取义而挂一漏万,只见一片树叶,就是看不见浩瀚的森林,对于种种偏颇的东西,长久以来,人云亦云,俨然变成了佛法的主流,而真正的正法,反而被逐渐地忽视了,这都是不圆融造成的。
既然不够圆融,何谈圆觉。因此,经典才教导我们说,由于证得了不二境界的缘故,作为菩萨,既不任由尘俗缠缚,但也不去刻意追求所谓的解脱;不刻意地厌离生死,同样也不刻意地坚执涅槃;不会由于他人坚守戒律而特别显示敬仰,也绝不去轻视任何犯毁禁戒者;不由于谁是修习日久的老參而去攀缘倚重,也不轻看任何一个初学者。这种理念,既是不二法门,也是随缘恒顺的最好注释。
可见,一切的偏颇,坚执,对立,刻意,一切的不依凭因缘而起止,不顺随因果规律而妄为造作等等,都是与不二随顺这一要求相违背的,说到底,还是无明或者是新的无明。
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清净觉地、即圆觉境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观照呢?因为《圆觉经》属了义大乘,直奔最上胜义,讲第一义谛。修学一开始,就要力求从明理上切入,从观照上下手,长期熏修。就是要通过深入经藏,通过圆满觉性的观照,通过后天智的渐次培养而唤醒我们的清净自性、唤醒我们的根本智。
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进道工程,简易和简单、不求甚解的态度都是不利于工程进度的。(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四)

前面用大量的篇幅,从清净、身心寂灭、圆满周遍、平等本际、不二随顺等几个方面对清净觉地这一境界进行了观照,实际上是对《圆觉经》的内涵进行了观照。在学习正文之前,我们还有必要对经题本身再作一些了解。
关于经名。经云: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之后请示佛陀,这部大乘经典,名字何等?也就是说题目是什么呢?
佛说:“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佛讲出了五种称谓,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命名的。现今我们通常简称《圆觉经》,展开来称之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显然是把佛说的第一第二两层义理并在了一起。至于经名的通用别称、人法喻排列组合的名题形式等习惯的学习方法,乃至序分、正经分、流通分等已成定式的解读方法等等,由于作为学习体会类型的文章题材,我们权且省略这些篇幅,把重点放在对经文义理的理解上。
《圆觉经》的布局结构非常有特点。一是章节(品)不设自设。全经一气呵成,没有分品。但由于有十二位大菩萨分别代表众生向佛求教,佛先后十二次就提出的问题进行开示,并且每次开示后,按照当时佛讲法的惯例,还要重宣其意,即就开示的重点用偈语的形式再作一次总结,这样一来,全经自然而然就成了十二品。
二是从每一位菩萨的请法提问到佛的开示,再到以偈语总结结束,从形式到内容都相对完整,都能独立成章。三是十二个大的方面内含数十个具体方面的问题,其排列次序有章可循甚至是暗藏妙理的。那就是从文殊菩萨提问的最上乘清净觉地开始,有渐次地转到如何见性、如何开悟、乃至后面的各种方便法门上,就形同从战略讲到战役再讲到战术。
我们讨论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直接关乎到我们的修学实践和修行实践。何以故?因为《圆觉经》直接是果地对因地的召唤,如前文所说,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不间断地去修持,直到进驻清净觉地。而我们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千差万别,我们各自的根器不尽相同,从后天的修学来说,也是时有远近、学有浅深,因此,修学《圆觉经》时,各人的切入位置也是不尽相同的。
那么,《圆觉经》正是在修行的最初方便到明心见性、汇归圆觉大海之间,提供了高低不同的切入层次以供我们选择。这就是每一品都内容完整可以独立成章的好处。再比如说修行次第:如果我们欲求理证,然后以所证之理指导修行实践,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几品侧重用功。如果我们感觉力不从心,那么,可以从最初方便开始以求逐步提高,就选择从靠后的章节侧重用力,逐步向靠前章节的层面进步。这就是解读《圆觉经》全文布局结构会给我们带来的利益。
修学《圆觉经》会让人法喜充满,爱不释手。除了第一义谛、了义大乘、大圆满境界带给我们无比的喜悦外,经典本身透出的超越哲学思想的那种缜密微细的思辩,各种寓意深刻的比喻,唯美得几乎达到了极致的语境,简洁得如诗歌一样的语句,自始至终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大智慧、大般若的光芒等等,也同样让我们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盛况。我们无法还原当时圆觉大会的无比殊胜。从经文中我们知道,一时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说的是大会的时间和地点。地点不是诸天,不是娑婆,不是祇园精舍或竹林精舍,也不是龙宫,是在自性之中,此“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既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也“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可见,圆觉大会是在不可思议的禅定之中进行的。参加法会的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之众,其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士而为上首,另有各自诸眷属等众。菩萨摩诃萨并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从经文末尾的描述来看,另外还有作为护法的天龙鬼神八部眷属、诸天王、梵王等出现。
可见,当时佛陀身边不少常随众都还没有资格和能力参加如此殊胜的法会。
好在法会的文件流传下来了,这就是《圆觉经》,我们能听闻到、见到如此难得稀有的经典,真是福报太大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当如饥似渴地深入进去,才不至于此生空过!
首先请法的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了尽快地进入经文的学习和领会,我们暂且把对文殊菩萨特殊身份的介绍推后一下,先看文殊师利菩萨提出了什么问题。
会中,菩萨从座而起,先行问讯,顶礼佛足,再右行绕佛三匝,然后双手合掌开始请法:“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说完这些话后,再一次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菩萨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为证清净圆觉,在因地修行时用何种法门。二是欲修学大乘的菩萨们如何发清净心才能远离诸病而不堕邪见。
这两个问题不正是我们的困惑所在吗?我们不是都愿意作一个秉承大乘的弟子吗?我们不是整日价东南西北到处跑山场赶法会苦苦寻找修行的法门吗?我们不是今天听一个自力法门明天又听一个他力法门、上午东风下午西风正无所适从吗?我们不是老说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吗?
文殊师利菩萨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代表着我们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过了,释迦牟尼佛慈悲说法,给我们留下了这部稀有难得的《圆觉经》,如果我们看到了,却未能信受奉行,致使昏昏沉沉空过此生,那就太不值得而且是无话可说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