耑夫讲折腰体
先说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曰:物体的中间部位。人的腰指肋以下胯以上部位,在身体的中部。再说折腰。《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折的解释有12条,其中4条可共参考:1、断,弄断;2、损失;3、弯,弯曲;4、回转,转变方向。关于折腰的解释:弯腰行礼;弯下腰去;弯曲的腰;腰不直。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解释来说说绝句和律诗的腰在哪。笔者认为绝句共四句,如果第一句是首,第四句是尾,那么第二和第三句就是绝句诗的腰部。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第一联为首(首者,头也)联。第二联为颈联(称颔联不科学,颔即下巴,它是首的一部分)。第四联为尾联。那么,第三联就是律诗的腰部之联了。(不是很象人的腰部吗?)这基本符合施蛰存"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四、五句都是腰"的说法。
清楚了前面三个问题,折腰体的概念也就自然而明了。所谓折腰体就是律绝诗的腰部出了问题,弯曲了,或叫转变方向了,与前面的诗句断了律线,或者说失律或出律了。一般律绝都有四种形式:1、平起押韵式(PP式,P代表平,Z代表仄,以下同);2、平起不押韵式(PZ式);3、仄起押韵式(ZP式);4、仄起不押韵式(ZZ式)。一般律绝押平声韵。律绝诗句原则上每两字一个音节,五言七言句单字音节可能在句中也可能在句尾。这四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起句平仄结构都有规律,如PP式:平平/仄仄/仄/平平(PPZZZPP),再如PZ式:平平/仄仄/平平/Z(PPZZPPZ)。起句定式以后,以下各句就必须按照这个定式的律谱写下去(当然律诗只要确定了其他任何一句,也都可以向上或向下按律句推导而写),一联相对(平仄相反),邻联相粘(平仄相同),否则就出律了。不相对的叫失对,不相粘的叫失粘。失粘的也就是"折了"。绝句的腰部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邻联关系,按律绝诗要求是粘(zhan)贴(五言律绝平仄相粘是句之第二、第四位置上的字,七言律绝平仄相粘是句之第二、第四、 第六位置上的字)关系。第三句与第二句该粘而未粘,这就是诗家说的折腰体。
例1、五言绝句《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此诗第三句的"来""雨"与第二句的"处""啼"平仄失粘,折腰了。李白《静夜思》、虞世南《春夜》也属此体。
例2、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第三句的"君、尽、杯"与第二句的"舍、青、色"平仄失粘,折腰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约《观祈雨》也属此体。
关于折腰体,唐时还未有这个概念,宋人诗话里才出现。有人说它是"中失粘而意不断的诗体",有人说它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体。严羽《沧浪诗话》中说,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在长律或叫排律中不存在折腰体。施蜇存说,律诗一般只准折一次腰,也有折两次的。
从前面说的绝句折腰体看,它就一种形式,是标准的折腰体。而从唐宋人的律诗看,"折腰体"就比较复杂了。并不是只折一次或折两次,也并不是全折在腰上。据笔者所见至少有七种折法。以诗为例说之。(明日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