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作赏评]
月
文/ 云 琳
深蓝的苍穹中
静谧的夜色里
和着轻柔的风
她
揭开了薄薄的面纱
恬静的面容
皎洁的肌肤
孤高的气质
使她永远神秘迷人
她把皎洁的光
洒满夜行人的路
为了他们都能平安前行
她把水一般的柔情
笼上了每家的窗棂
为了他们都有一个甜蜜的
并无渴盼
并无企求
只愿月下的人间
永远和谐安宁

云琳,女,蒙古族,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土左旗,199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学任教,现从事编辑工作,《月》是作者在高中二年级时的一篇习作。

赏月 赏诗 赏她
——读《月》之所思
文/ 王利田
这分明是一首颂月之诗,但实则为一篇赞她之词。月似她,她像月,以月欣赏她,以她描绘月,既是拟人,又为拟物,相互比拟,相得益彰,不偏不倚,浑然一体!
上厥
作者将月置于苍穹和夜色里,让读者去仰望,去感觉。苍穹是深蓝的,而未用漆黑来形容;夜色是静谧的,而没用朦胧来比喻。然而,夜色又是深蓝的,苍穹也是静谧的,可见诗人遣词之匠心独运。
“ 深蓝的苍穹中,静谧的夜色里”这两句是在描写月的背景,以此衬托月的高雅和文静,为下文写月的多情与飘渺埋下伏笔。“和着轻柔的风,她,揭开了薄薄的面纱,”。其实是写轻风吹散了遮月的浮云,但诗中没出现浮云,因为主语是她,是月,不可喧宾夺主,作者巧妙地用拟人化手法描述月之轻柔的动作和羞涩的神态。揭开薄薄的面纱,人们终于看到了月,看到了她——恬静的面容,皎洁的肌肤,孤高的气质。三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将月和她描绘得美至极致。恬静、皎洁、孤高是描述月的最好词语,影射到她的身上,恰到好处,“使她永远神秘、迷人"。
下厥
写月亮的品格,“她,把皎洁的光洒满夜行人的路,为了他们都能平安前行”。皎洁的光不光是给人看的,而是要照亮夜行人的路,“洒满”反映了月光的普照;“都”字代表着月亮的博爱;“平安前行”凝聚着月球对地球人的厚爱!
“她,把水一般的柔情笼上每家的窗棂,为了他们都有一个甜蜜的梦。”这是多么美丽的诗句,以拟人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意境。令人甜蜜、舒适、安逸、幸福!“梦”,一语双关,既是生活之梦,又为美好理想,让今天的人们自然联想起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月亮鸟瞰着神州大地,企盼着中国梦想成真。
诗人写月,但迟迟不出现月,而是很巧妙地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
“ 她,并无渴盼,并无企求,只愿月下的人间永远和谐、安宁。”这是尾声,也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的,远离地球的月球对地球无所欲,无所求,然而,它却如一只明亮的眼球时刻端祥着地球的一举一动,关爱着人间的一草一木,因此人类把月亮炫耀为美丽的婵娟,去欣赏她,赞美她,追求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古往今来,人们把“真善美”当成永恒追求的目标,并不懈地将其追逐!
月亮是美丽的、温柔的、含蓄的,它不像太阳那样直白、强烈乃至毒辣,那样黑白对立以至爱憎分明。因而人们喜欢月亮胜过喜欢太阳,这就是作者写月而不写阳之心理需求!俗话说:“文如其人,月如她,她仿佛是作者“她”——面如满月,眉似远山,恬静、孤高,且柔情似水,“她”就是我的夫人云琳女士。

王利田,内蒙古旗下营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博物馆建造师、影视编导、制片人、撰稿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在山西地质学校任教五年后,入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于2000年回呼和浩特市自主创办文化公司,精于博物馆的设计,任总经理、总设计、总编辑。三十年笔耕不辍,编辑书籍,创作歌词,撰写多篇电视片解说词,发表大量作品。善于用细腻的文笔纪录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情感,并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作品文风朴实、视角独特、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深刻。曾荣获“中华文艺学会散文名家”荣誉称号,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被收入书刊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