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一)
作者/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一)

静下心来修学《圆觉经》,犹如饥者时逢盛宴,渴者得遇甘霖。我本贪执,长久不愿退席,绵延不肯罢饮。待持诵过百部之后,习气使然,几乎成瘾。是什么力量使得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呢?细细回顾一番自己修学观照之经历,似乎得到了答案。
首先,在《圆觉经》中,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诗话出了一个至上圆满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已成就、正在成就、当成就者的极终目标,这个境界就是圆觉。不是等觉,不是妙觉,说的是圆觉。
觉者,佛也。至上圆满的觉悟就是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说是诗话呢?因为佛在给我们指引未来时,用不同的语境描述过目标。比如无上正等正觉;比如大般涅槃;比如毗卢支那性海;还有各种净土等等。虽然这些境界其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但就从描述方面,大圆满觉地表述更显得直白明快、鲜活丰富、唯美别致。
在我们修学《华严经》时知道: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自性汇归到毗卢支那性海之中。我们修学净土时常说:把我们的愿力融入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大愿海中。《圆觉经》亦复如是,要我们将自性融入佛的圆觉大海。可见,千经万论,其第一义谛都是讲性体,讲自性回归。
为什么说圆觉境界的表述鲜活丰富、唯美别致呢?那是因为这个境界有丰富的内涵,这个内涵又被反复地用诗一样的语言给予了勾画:“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可以用于教授菩萨。“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这些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光芒,足以照亮我们的心地,使我们窥视到了支撑圆觉境界的基本柱石:那就是清净、寂灭、平等、周遍、不二随顺,是谓于不二境中见一真法界,这就是诸净土,这净土就是清净觉地,由于是无上法王指给我们的无上觉地,那么,大圆满觉地就此建立了。
其次,《圆觉经》既是果地的展示,也是因地的指南。可以说既是境界,也是法门;既直指性体直说觉地,也指导次第随顺方便。
纵观《圆觉经》全文,除了佛给我们用唯美的语境展示了至上圆满的觉地境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指明了如何进驻圆觉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大陀罗尼门。这个法门的最大特色是既适应于一切菩萨,也适应于一切众生,“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我从这里得到了启示,虽然自己根性低劣乃至顽冥不化,犹如蝼蚁蚊虻,饮水量有限,但没有规定只须喝溪洼泉坑里的水,那么,我们又为何不与一口气可以喝尽四大海的阿修罗一样去喝大海里的水呢?更何况我们饮用的是无上法王圆觉大海里的法乳!
实际上,《圆觉经》更多的篇幅是指导我们如何渐次修行的。不能认为这部经典是佛专门给十二位法身大士们讲的,是指导摩诃萨们如何修行的,确信地说,佛就是讲给我们众生的,是指导我们众生如何修行的。因为每一次菩萨们请问时,佛都会赞叹提问者:善哉善哉!汝等能为诸菩萨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同样,十二位摩诃萨请问时,都会说,令我等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如何如何。
可见,修习《圆觉经》,其殊胜就在于既有佛陀指引,又有菩萨在前面示范,只须依教奉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是所谓依教奉行要有教可依。《圆觉经》所开启的这一顿教大乘、大陀罗尼门,根据众生根性的差别,佛分别指出了种种方便之门以供选择,可操作性很强。例如,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可先以如来奢摩他行------等等;如分别对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的比喻乃及由此延伸开来的二十五轮等,都具体到了方法和操作的层面。
另外还有对我们修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认识上的偏差,进行了归类,以作止任灭四种常见病为行人给予提醒,以便引起警觉。整部经典,都是提出问题,分析解读问题,再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我们若能切入,必然获益无穷。
其四,佛把对修学《圆觉经》的重要性讲到了极致。佛说:“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佛说: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如此,修学《圆觉经》功德的表述,在经文中还有很多。这无疑又是对《圆觉经》之修学诵持者的鼓励和鞭策,能令我们对这部了义大乘升起极大的信心,进而发愿,从今往后,尽未来际,依此修行,永不退转,直至成就无上菩提。(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二)

诵《圆觉经》,在经典开篇,就提出清净觉地的概念。这个清净觉地,正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圆满境界。这里的清净,是绝对的,说的是湛然明澈的觉性,是如来性体。
那么,这个清净觉地用什么作为标志呢?如何方便指陈呢?我们可以从经文开始的表述中,即一时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等随后的描摹中得到启示。这个可用来方便指陈的标志分别是: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现分述如下:
首先,这个清净觉地的体现是身心寂灭。身心寂灭才能安住圆满觉地,实际上身心寂灭就是圆满觉地。所以,身心寂灭是我们修学者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的一个长久目标。
而我们的修学还在身心的粗相层面上进行着,四大假合的色身,六尘缘影的心执,乃至由此而来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色法心法似坚固的无明壳,牢牢地禁锢着我们的心性,使得我们的觉性不能显现。尘影缘聚的心坚执四大和合的身,由此产生的贪嗔痴慢,嫉妒谄曲,爱恨情仇,令我们长劫流浪于生死苦海难以出离。
但是,不能由于目标太高太远,兼之我们的根系低劣业障深重,使得我们自己畏缩不前自甘沉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我们宿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修学道路,今生今世有幸还在继续修持,我们不怕道路遥远,我们只愁看不见方向,既然诸佛菩萨没有舍弃我们,还在明晰地教导着我们,如《圆觉经》,它即是召唤的灯塔,又是我们前行中的桥梁道路和渡船,因此,我们应该是无所畏惧的,没有恐怖的。无所畏惧没有恐怖,就能心不旁骛,精进前行。如此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沐浴在《圆觉经》的智慧光芒之中,直至进入身心寂灭处,安住圆满觉地。
欲求身心寂灭,怎么求?站在本体界的角度来说,身心本自寂灭,只是幻化而已,何劳追求。同理,体性原本清净,何劳修持。
可站在现象界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个念念迁谢、刹那间生灭、苦空无常的色身,在此时此刻这一个点上,它示现着一个可视的、鲜活的身体。
心念亦复如是,六根对境于六尘,产生了六识,一切的执着分别就由此而产生了,或称之为动念,或称之为起意,还有起心、发心、发愿、动心、举意等等,都指的是意识流动中的一个点,前念灭时后念生气,念念之间生生灭灭延续不断,所谓心就如此幻化出来了。
身心两相比较,心的这个幻相比色身的幻相更不可轻视,因为它有着隐蔽性和欺骗性。何况心念的流动更微细,所谓一念之间含八万次生灭。《圆觉经》就是要教导我们,通过修行,使如是身心得以清净。
为什么我们要分别从法性的角度和现象界的角度两个方面来看待身心呢?因为要身心清净,除了从理法上看破、事相上放下之外,别无他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本体,又要认识相用,明白道不用修,但还要认真修道,并且要生生世世永无疲厌。就如同明知无有众生可度,却依旧发愿要度尽一切苦厄,还要生生世世永无疲厌一样。一丝一毫的偏废都不能称之为圆融,更何况圆觉。
如何修持,才能令身心寂灭,进入清净觉地呢?佛的开示深入浅出,读诵经典后,会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了这篇心得体会的结构不至于混乱,我们就这一问题在后文中作更为详尽的汇报。
其次,这个清净觉地的体现是平等本际。我们常把自性比喻作虚空,这里还作如是比喻。真正的虚空,除了它湛然清净的特性外,还有绝对平等的特性,因为其间没有任何参照物作对比,因此,既不存在分别和不平等,也不存在不分别和平等,这种真平等就是清净觉地的无相之相。
我们理解了平等之后,再看什么是平等本际呢?本者,是体性,是根本;际者是边畔,是延伸,是外在。佛说:由于虚空平等不动,所以当知道清净觉性也是平等不动的。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不动的原故,所以说清净觉性平等不动。八万四千法门平等不动之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这三句话中,清净觉性是本,虚空、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是际,这里显示的是本际同时平等不动。
虚空的平等属性较容易理解,那么,地水火风四大的平等属性和诸陀罗尼门的平等属性该如何理解呢?这一问题理解了,我们就知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真正含义了。地水火风,我们所看到的是其不停地运动着这一幻相,但如果我们作缜密微细的观照,就会发现,形成地水火风的最初源头也只是空性。
我们修学《金刚经》时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和微尘之间,微尘是构成三千大千世界因。
那么,构成微尘的因又是谁呢?构成微尘的因是分子,构成分子的因是原子,构成原子的因是电子和电子核,如果继续穷究下去,初因的初因的初因成了什么?叫邻虚空,意为相当于虚空。
这个初因不是别的,就是一念觉明。
连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了一念觉明,地水火风既然是不能例外的,因此它们具备绝对平等的属性。
诸法平等了,建立于平等之上的诸陀罗尼门必然会是平等的。
我们为什么要观照如此抽象的问题呢?因为我们还要继续讨论圆满十方和不二随顺两个更加抽象的问题,因此详细说明,也算是为后文的理解打好基础。(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