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的随想?xml:namespace>
——读《清史稿》和《清鉴》的随想
作者/冠豪
谈到武汉的时候,对此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知道,武汉市是由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即两市一县合并成的一个大武汉市,实际上就是三个城市的组合。
我去过武汉多次,走遍武汉三镇,但每次去都能看到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
谈武汉的时候我们特别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汉口,这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谈起。这就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于1842年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南京)条约”,其中之一是英国最看中清政府是所开放的“五口”中的上海,但并不是整个上海县,而是江苏省上海县在长江口的那个芦花镇(就是后来的上海市,1921年成立上海市的时候,上海县归上海市管辖。当时的芦花镇比今天福建省邵武市的和平镇要小得多,才二千人左右)。可没想到是芦花镇成了后来的大上海。
因为芦花镇在长江口,可以沿长江一直到内地,而汉口就是内地特别重要的地方。之所以叫汉口,是因为源自陕西省陕南地区宁强县的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也称汉水,全长1530公里,覆盖着陕南、湖北与河南等省,形成了一个汉江水网,其水量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的三倍)进入到湖北后,注入长江。所谓汉口,就是汉江注入到长江的入口处,即汉江口。
又因为汉口水陆交通发达。因此,就成了长江、汉江流域多省人员聚集的地方。
“中英江宁条约”签订后,江苏省上海县的芦花镇这时由一个二千人左右的小镇不断发展成为大都市,并且沿长江向内地延伸到了汉口,当时汉口并不比上海县芦花镇逊色,二者都是各省人员聚集,并且都是鱼龙混杂的地方。
各地的人聚集在上海县的芦花镇(因为该镇周围生长着望不到边际的芦苇,该镇便被称为芦花镇,或上海县的芦苇滩,简称为“上海滩”)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淘金。但是,经过竞争,只有极个别人成了上海县芦花镇,即上海滩的大佬,绝大多数人在芦花镇则成了小赤佬、小瘪三(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这个时候的汉口也是如此。各地的人聚集在这里经过竞争,只有极少数人成了大佬,绝大多数的人则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武汉籍作家马伟,写的《民国桃花》这部长篇小说最能说明。
《民国桃花》这部长篇小说的是清朝后期,由陕西注入到湖北汉江沿岸有个村庄叫桃花村,这里民风纯朴,以在汉江上打渔为主,然后把所捕的鱼卖掉,换一点银子,再用所换的银子买一些生活用品等。他们有时也会把船划到汉口(那时汉口还不发达),在那里做一些小买卖,维持着一家的生活。
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从上海县芦花镇沿长江一直通到内地,特别是到了汉口后,这时的汉口便热闹了,聚集了长江、汉江沿岸各省的人,
甚至还有不少的北方人。而汉江沿岸这个桃花村的人也不甘落后,如同江浙、江淮,甚至还有北方闯上海一样,来闯汉口。
书中写道,这个桃花村的人到汉口后,就有极个别人开始靠一条小渔船为生,然后从捕鱼发到垄断整个汉口的长江和汉江的航运业,成了汉口的大老,绝大多数桃花村的人,还有聚集在这里各地的人则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者。
书中还写道,外国人在汉口建租界,在这里的中国人与中国人斗来斗去。斗的结果就是极少数人成了呼风唤雨的大老,绝大多数人则落入到社会最底层。该书最后写到1927年,由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进行的北伐革命打下了武昌,武昌成了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然后就是北伐军开到汉口,收回了汉口租界。同时又沿着长江到了九江,收回了在九江的外国租界。
这时,这些在汉口社会最底层的人,包括了桃花村的人,许多参加了北伐军,继续北伐。
所谈的这些说到底,就是武汉在中国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进入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武汉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并且绝对不亚于沿海开放地区。如果把武汉的改革开放搞好了,能起到了一个“中心开花”的作用,并且同沿海省份里应外合,将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华夏文化】由诗林、投稿群,诗人和诗刊四个组成部分。
【华夏诗刊】是华夏诗林和华夏诗人群体的网络社会文化刊物。
华夏文化顾问团队:
白玉兰,灵川,华灵,张玉堂,司志华,王新火、甄峰
抱朴含真,王博,李淑萍,蒋华,文之力,清荷诗语,赵成功,刘晔,百珍,尧桂莲
(排名不分前后)
华夏文化编委成员:
火老师,白玉兰,西风,刘相东,厨留香,蒋华,李金国,落殇,许萧霞
华夏诗刊编辑部成员:
主 编: 火老师
釆理副主编: 白玉兰
技术运营主管:西 风
文稿副主编: 刘相东
朗诵副主编: 厨留香
编辑团队:
西风,尧桂莲,李金国,落殇,许萧霞
朗诵团队:
厨留香,蒋华,黄三梅
群管分工:
诗林群: 蒋华主管,黄三梅协管
投稿群: 白玉兰主管,尧桂莲协管
诗人群: 西风主管
【方向和宗旨】
华夏诗刊面向社会,面向网络,面向所有的爱诗人。以诗为主,同时也采编散文、杂文、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
华夏文化主张真正而切实地为人民群众而创作。写人民大众看得懂,喜欢读的诗文作品。
坚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原则,为草根诗人、作者搭建一个创作、交流和发表的平台。
【华夏诗刊】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