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修《心经》笔记(下卷)
作者/吕兴福

1、共修《心经》笔记(之五)

接下来继续讲如来自性。
这个如来自性,所有一切众生,人人具备,个个圆成。
这个如来自性是脱离了地水火风、六根六尘乃至万法等物质色相而独立存在的。因此《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偈中的我、如来均指我们的自性,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一句话,是不能以色、声、香、味、触、法感受得到的。
然而这自性从无始劫以来就有,从今往后也永远不会被消灭。
因此观自在菩萨给我们开示说,它是不生不灭的。正由于它离开物质层面,因此,并不会因为长期以来无明的遮掩而显秽垢,也不会由于明心见性而显洁净。它本身是湛然清净、妙明圆觉的。同样,它也不会由于我们的修行而有所增加,也不会由于我们不行善业而减少。是故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我们学过《法宝坛经》的人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师用五句话,对此作了最好的注释: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什么意思呢?六祖大师开悟了之后说:原来我们的真如自性是本来没有生灭的,是如如不动的,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并且能生种种法。你看,这与观自在菩萨教导我们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这与空相应的如来自性,它是独立于色、受、想、行、识,独立于六根、六尘、六识和一切法而存在的。换句话说,五蕴乃至十八法皆是虚幻不实的假象,无自性、不可得,因此上皆是空相。
接下来的经文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段经文是不是不好理解?
现在,我们在研究贯通经文的意思之前,先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流浪生死苦海,头出头没,无有出期,是什么原因呢?佛告诉我们,是无明所致。
因此,佛给我们详细剖析了这一过程,叫十二因缘生灭法。从最初的无明直到老死,分十二个节段,每节段之间,从因到果,环环相扣,犹如一个链条,轮转而无间断。
具体内容是:首先是一念无明生起,只要遇缘便会起妄动,进而产生或善或恶的造作,指发生行。有此行业,而起现世受胎之念。这一念称之为识。这个识尚且不是六根遇六尘而产生的六识,因为此时尚且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诸六根,故此识非六识,由于非六识也就不是向八识转输信息的七识,因为无六识可传送,那么这个识就是最初的藏识,也就是后来的第八识,也就是所谓“先来后去”的第八识。受胎是八识最先受胎,故名先来,人死后八识相对于其它七识最后离开,故名后去。由于识的受胎,色身便渐次形成。然后六根具备,可以接受六尘的进入了。由于根尘相契,也就对万法由于接触而产生感触了。接触是触,感触是受。由于受的原因,便能产生分别,好的或不好的、喜欢的和厌恶的种种感受,这种对感受的分别心叫做爱。由于爱的原因,就产生了取舍心。取舍心的产生了不得,喜欢的便开始拼命争取,功名利禄,闻名利养等,一生为此拼、夺、抢、争,贪得无厌。由于取,便有了世间虚幻的权力、地位、金钱等,相应的一切痛苦也有了,更重要的是或善或恶的业力也有了,善业还好说,恶业太大,那就麻烦大了,因为缘生,轮回的雏形就建立了,然后由生到死,再生再死,头出头没于生死苦海,永无出期。上述,就是十二因缘的原理和流动过程。
纵观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色、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种现象,细细分析,就会发现都是无明惹的祸,虽然十二因缘依次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无明则是每一因缘的因,即是总因也是分因。
那么,如何才能免除轮回之苦呢?就要从根本上下手,消灭无明,断无明!
我等众生所具之无明,已不是“无明风动”或“一念无明”的问题了,而是久远劫来历经染著已变成坚硬的无明壳了,因此上要破无明壳。
凡夫当然要破无明,声闻缘觉也在破无明,就连菩萨,也还有最后一丝无明未破,可见,在成佛的路上,无事可干,就是一件事,破无明,从根本上下手!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经文上来看。经文上的无明、老死是为了文章简洁,选取了起首的无明和末尾的老死作代表,实际上说的正是十二因缘生灭法。十二因缘生灭法是佛金口宣说,在不少经典上都涉及到,是佛教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心经》上又为什么说无无明呢?无老死呢?这就是了义经典的了义之所在。十二因缘完全讲的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凡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统统是无自性不可得、缘起性空的东西,十二因缘所反映的流转过程是相,十二因缘的名称也是名相,既然是相,必然是当体即空的,说到究竟处,它根本就是虚幻不实的,只是方便说而已。
对明心见性、证得究竟果位的圣者来说,自然能洞彻诸法实相。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清净自性来说,何来无明,何来老死呢?故经中说:无无明,无老死。

2、共修《心经》笔记(之六)

从如来自性上说,是没有无明的,是没有老死的,十二因缘生灭法不过是假立的名相,但作为处不究竟位的众生乃至于二圣人来说,又不能说无明已断灭或根本没有发生作用,老死亦复如是。
尽的意思本来是极空的意思,但前面加上一个无字,就变成否定那个极空了。因此上,这句话说的是,即不能说它有(无无明),也不能说它已断灭(亦无无明尽),有无相因,显示了中道义。
这一小节经文的目的用意是什么呢?破除缘觉,即辟支佛的障碍,由于他们未闻佛法而证悟,以因缘而觉故称缘觉,经文的用意要其不要执著于十二因缘生灭法,要即相离相、知空解缚。
什么叫无苦集灭道呢?同上,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苦集灭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后,初转法轮,给乔陈如等五比丘讲的第一场法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听法后乔陈如当下开悟证果,成为世尊传法后第一个开悟证果的弟子。
苦者,我们知道,有八种苦,是概说,实际上众生有无量苦,生、老、病、死这四种苦容易理解,另有怨憎会苦,就是你憎恶的人和事偏偏与你相会,冤家路窄,给你带来种种麻烦而造成痛苦。与怨憎会相反的是爱别离苦,你所爱的人都离你而去,甚至生离死别,如人生之三大不幸,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失丈夫或妻子、老年丧儿女,皆是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说的是愿望不能实现,所求不得之苦,贪心越重,所求越多,此苦越重。第八种苦是五蕴炽盛之苦,即色、受、想、行、识不能调伏随顺而产生的苦,这种苦虽不具体,但它属于前七种苦的因,有此因,才有前七种苦的果。
那么,苦是从那里来的呢?是由心和境集合而成的,是心在外缘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感觉,由于是心与境、心与缘集合而成,故说集。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就要消灭苦,如何灭呢?灭苦的因,也就是从根本上灭。佛教导我们万缘放下,就是灭苦因。
灭苦的方法是什么呢?修道证道,通过修行证悟诸法空相,明心见性,得以解脱而得大自在。此时,娑婆之苦不灭自灭。
上述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声闻弟子为何名声闻,就是听了四谛法而证果,闻法证果故名声闻。这里是站在毕竟空的究竟的角度上,为了破声闻的四谛法执,一语道破实相,告诉我们本来面目,四谛法的苦集灭道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是不究竟的。以此证悟,只能了分段生死,不能进入无余涅槃。因此说,无苦集灭道,这个苦集灭道在究竟处原本不存在。可见“无苦集灭道”的真正用意也是为了破执。
我们拼命修行,我们深入经藏以求智慧如海。那么有没有智慧可得呢?经文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什么意思?原本就没有所谓的智慧,智慧者非智慧,是名智慧。即是强加的名相,必然是当体即空的。
既然没有一个可指陈的实实在在的智慧存在,怎么会有所得呢?这里主要就菩萨们修六度万行、以为有般苦波罗密等六度波罗密可修可行的执著而言之,虽然要以此修行,但不能著相,故言即无智慧亦无所得。一句话,没有智慧可得。
世间人的所谓智慧,即聪明才干,与明心见性证悟成佛关系不大。如果能克服知所障,把善于思辩用于学佛,必得饶益,否则,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认为科学,视不可思议的佛教理论为迷信,被世聪所障,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说穿了,都是所谓智慧惹的祸。
这里经文所言无智亦无得的智,不是指世间人的聪明才智,而是超世间法的般若波罗密。就连这般若也是幻相空法不可得,世间人的那点技能就更不用提及了。
无所得的原因,即五蕴本空无所得,六根六尘六识十八法幻化不实不可得,十二因缘四谛法以缘生灭不可得,六度万行如度人舟、标月指,法尚应舍不可得,以上述无所得之故,菩萨们以般若智慧达到彼岸,人空法空、得大自在的心还有何挂碍,清净湛然、妙明圆觉的真如自性里,何来挂碍,何来苦厄,哪里还有恐怖,哪里还有颠倒梦想?至此,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究竟涅槃。
这段经文逻辑性强,有前因,有结果,读诵时随文入观,正确断句,方能理解,理解经义方能受益。
这一小节的最后四字,究竟涅槃。什么意思?究竟者指到了极终、最后、穷尽处、极尽处。涅槃者,涅指不生,槃为不灭,涅槃者就是不生不灭的状态,此时断绝了一切轮回与生灭,进入了一种状态。相关经论所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的是涅槃之乐。“灭而不生,寂而常照”,说的是涅槃并不是断灭寂,而是寂中显妙有,能大用现前,于清净自性体中显恒沙妙用。无上正等正觉所指的正是此时之境界。
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据般若波罗密多这一法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如何理解?前面将那么多的修持方法、过程、法门、原理都一一空掉了,现在又回头说要以此修行,依什么修行?
首先是发菩提心,度一切苦厄。
其次是要以十二因缘生灭法的原理,从破无明着手,变十二因缘法的顺生门为还灭门。
当知顺生门是轮回门,而还灭门则是解脱门。还灭门的原理是从断无明这个因开始,以次断因令果不生。即断除无明的因,因灭则果灭,故行不能起,行不能起故,识也不能起,依此类推,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一一不能生起,是为还灭门。
还要依四圣谛法修,知苦、断缘、灭因、证道,还要修六度万行等等。
然而依此修行还不能著相,当知无有法可得,没有苦厄可度,因为法都是空的,五蕴皆是虚幻,如此即相离相才是正道。并说三世一切诸佛,已证、当证、待证者都当以此修行,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完待续)

3、共修《心经》笔记(之七)

我们看到,先是为破对色相及五蕴的执著,破对一切法的执著,用一个无字对人法统统否定,将其全部空掉,现在回过头又讲要依此修行。这不是很矛盾吗?
但实际上并不矛盾,这就是不二法门的奥妙之所在,无就是有,站在目的地看是无,站在过程中看是有,有无相因,成中道义,是故此法不实不虚。因地上得以照上述原理次第修行,弃船上岸时当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前面讲了,要随时随地自觉地应运不二法门的原理,道理就在于此。学会了不二法门,此经文圆融无碍,学不会,便会认为经文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为了加深理解,建议诸位再参学《金刚经》,对照领会,必能得大利益。
由此看来,这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前面已讲到,《心经》曾被誉为无字真言,真言者就是陀罗尼咒,有纲领、总持之意,是佛菩萨们宣说的秘密章句,能摄受一切善法不令散失,能强制一切恶法不令升起,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加持力、威摄力,佛教中的密宗尤其侧重于此。
这里说《心经》正是一部其大无比、无所不通、无所不照、无以类比、究竟平等的总持章句。它能除去众生的烦恼,能度一切苦厄之中的众生,并且是真实不虚的。
正因为《心经》是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得究竟涅槃,并且丝毫没有虚假,绝对是真的,因此,宣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菩萨慈悲,教导、鼓励、鞭策我们:渡过河去,渡过河去!渡河到彼岸去!你们一同到彼岸去,以圆满菩提心吧!
好了,全文讲解完毕。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对全文作以总结,提示要点,以便我们有重点地加深理解,以获得更大饶益。
第一,发菩提心,度一切苦厄,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之所在。《心经》一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万法无我,五蕴本空,将依次告知我们诸法实相时,第一句话就是教导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发心是为了上道,上道即是对发心的实践。只有具备了对佛法的坚定信念,才能发愿心,行其道。因此,信、愿、行都在这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第二是教导我们破一切色相和名相,无五蕴十八法是教我们不著色相,无苦集灭道,无十二因缘生灭法,无六度万行是教我们不著名相,只有离一切相,才能建立起清净心。以无所著而生起的心就是清净心。若心有住,必住于色相、名相、法相及一切尘染之上,这就是不清净心而是染着心了。染污心是轮回心,只有清净心才是出离心,才是解脱心,才是大自在心。大德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正是此意。可见心不是修的,性不是修的,只要不污染,一念清净,当下便是,心性具显。
第三,我们顺便讲一下清净心与菩提心两心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关系?要发心成佛,就要发大心,起大愿。大心是菩提心,大愿是四弘誓愿。
何为大?无上殊胜是为大,弘者为大。菩提心也叫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即大悲心是菩提心的体现方式。如观音菩萨具足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用什么来示现呢?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度一切众生来体现。菩提心又是大悲心的本体,即是身体。没有身体怎么行动,怎么现行用?那么,有了身体,有了行用,它现的相是什么呢?它现的相就是清净心。可见菩提心、大悲心、清净心三心即为一心,从体上说是菩提心,从用上说是大悲心,从相上说是清净心。当我们明白菩提心、清净心两者是一非二这个关系之后,就会发现观自在菩萨教导我们的“度一切苦厄”和“无苦集灭道”等等即发心上道、又即相离相诸多内容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第四,色空妙理、不二法门这一精神,贯穿于《心经》的至始至终,中道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要真正体会、了达、明白了不二法门的微妙义理,不论对指导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五,《心经》正是应用不二法门的理义教导我们:既要度众生,又要明心见性开悟证果波罗密多,叫自他两利,叫度人度己。实际上度人就是度己,发大心度众生自己才能得度,发大心度众生者才能进入无我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清净心。如果害怕度一切苦厄,不愿度一切苦厄,就是世间人讲的自私自利心,就是贪、嗔、痴心,就是无明,如此之心,何谈自度,何言解脱?反过来说,自度也是度人,明心见性,德如恒沙,我们证果成佛了,难道还怕没能力度众生?由此可见,度他人、度自己不矛盾,是一不是二。因此佛给我们指示了波罗密多无上殊胜法门,要我们明心见性。最后的咒语,鼓励我们大家一同过度到达彼岸。如同度一切苦厄一样,这咒语既教导我们自度,也教我们度他。
总之,《心经》教我们了达彻悟诸法实相,身心寂灭,人法两遣,于不二境中现一真法界,平等圆满。
《心经》共修到此。最后让我们共同乞求:大慈大悲观自在菩萨,恩被、加持、护念、摄受我们及一切六道众生,早登彼岸,共成佛道!阿弥陀佛!(全文圆满)

《心经》
共修笔记总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一切见闻者,四时远病毒。
疫情早消散,病患祛疾苦。
春风扫雾霾,河山气象殊!
但愿疫情早日得到控制,感染者早日得以康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产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