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裳 赋
陈胜展
华夏文明,源渊流长,经纬纵横,包罗万象,抚今溯古,历来复往,奇葩一枝,撷论衣裳。
远古先祖,洞穴群居,男女勿论,无忌有彊,茹毛饮血,餐风露霜,冬被兽皮,夏系植叶,且掩耻羞,方御暑凉。
三皇五帝,启火农耕,捻茎虽简,衣服雏样,继有桑蚕,结丝成绸,棉亦可纺,黄道婆者,继近承远,专事精良,服之更鲜,饰之更亮,穷究原曰,上衣下裳!
先秦玉佩精美,秦汉袍服儒雅,魏晋袖衫飘逸,华丽服饰隨唐,宋代背子简约,明清补服端庄,于今衣服繁盛,五彩缤纷品相。
金缕玉衣,禅衣素纱,于世惊艳,仅绝无双,天子龙袍,贵及鼎象,官衣禽兽,纹必吉祥 ,百姓布衣,朴素宜勤,适者为良。
或丝或棉,绒线皮草,化纤精纺;或刺或绣,绵织蜡染,彩印剔烫;长短互为,宽窄互替,风格迥异,潮流时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印凿镌刻,悲喜史壮!
慈母手中线,情系千里游子;寒衣长城哭,悲恸万家情殇;割袍断意,哀大莫于心死;岂曰无衣,情深与子同裳!不惧蓝缕创业苦,锦衣自省福祸藏,长袖善舞颂年华,更需自立且自强!
百衣自得千身暖,万服冠以家国昌!
愿,饰与服,表里相一,永远锦绣;期,衣与裳,执手相牵,永蕴华章!
庚子年
春月春时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在这个中华文明的体系中,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迁,它标示出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
服:是指人体身上穿的衣服;饰:是指人体身上佩戴的装饰品。服饰的制作是饰在前、服在后。服饰的制作是一个十分繁杂的过程。五千年的服饰文化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瑰宝,其中既包括先秦精美的玉佩,秦汉儒雅的袍服,魏晋飘逸的衫子;也有盛唐华美的妆靥,宋代朴素的背子,明代端庄的补服……遗憾的是,在物质庞杂与信息泛滥的环境中,人类的千年文化之河在当代人心中却渐行渐远……今天在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部分服饰。
人们常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图案配合在一起,或取其寓意,或取其谐音,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传统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在明代的织物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如“福从天来”“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八吉祥”等等。尽管这些图案的形状各不相同,结构也比较复杂,但在一幅画面上,被组织得相当和谐,常在主体纹样中穿插一些云纹、枝叶或飘带,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的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图案纤细繁缛,层次极其丰富。
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多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清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女子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络的,也有以珍珠穿一口钟。

就是斗蓬,是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清朝的一口钟有长短两式;领子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否则被视为非礼。女子所穿的一口钟,用鲜艳的绸缎作面料,上绣纹彩。冬天为了御寒还有以裘皮为里子织而成的。
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较普遍。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虽然上面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即使施绣,也只是在裙摆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开始采用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后来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的纹样,也更讲究。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穿襦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近代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民国后期,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

女子的发式,随着流行而不断变化。曾经时尚的发髻有螺髻、朝天髻、空心髻、盘辫髻、堕马髻、舞凤髻、蝶髻等等。年轻女子除了梳髻以外,有的还留一缕头发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儿”。前刘海儿的式样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遮住两眼的,还有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的;或者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时称“燕尾式”。到了民国初年,更风行一种极短的刘海儿发,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叫“满天星”。女子剪发以后,一般多用缎带束发,也有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发上的。以此为时髦。

唐代女子面部化妆的顺序一般是:敷铅粉(打粉底)、抹胭脂(上腮红)、涂鹅黄、画黛眉(描眉)、点口脂(涂口红)、描面靥(点酒窝)、贴花钿(贴图案)。女子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作黛眉;描得细而长的眉,叫作蛾眉;粗而宽的眉,叫作广眉。

据说南北朝时有一位公主,一天在宫殿的屋檐下睡着了,一朵艳丽的梅花缓缓飘下,正落在她白皙的额头上,这眉间的梅花几天拂之不去,愈发显出公主的千娇百媚。一时间,宫女们争相仿效,纷纷用颜色在两眉间染绘出各种图案,甚至用金属片贴在眉间作装饰,这后来就成为盛行在唐代的化妆方式之。

庭院深深深几许,美人如玉羽迎莹。昔日环肥燕腰瘦,如今新人着旧衣。罗裙绣鞋抹胭脂,裾拖六幅九州水,光影得益衣如虹,再现明清情妩媚。
在此特别鸣谢:
洛阳市文物局王支援专家
洛阳市文联陈胜展主席
洛阳市民俗博物馆全体员工
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
河洛漫影
2020年2月于文殊
编辑:郭躍铮 洛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