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爱华,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华北凤凰诗社社长,华人诗学会会员,文学作品刊发于新西兰《先驱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朔方·精短小说》《湖北文学》《大观杂志》《中国流派》《读者报》《企业家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加坡《千红文学报》、美国《海华都市报》、美国《新大陆》、印尼《国际日报》等海内外纸媒纸刊及网络平台。
诗观:我手写我心。

救赎
日子翻动一次
那个数据就向上跳动一次
江城空出自己的时候,天使落在十字架上
一只手擎住白天,另一只手抓住黑夜
白色衣袖里,伸出一千只盾牌
潜伏者在喉管里煽动黑色翅膀,复仇之矛
招摇过市,路经的人无辜躺枪
武汉告急刺痛中华大地
反复叩击猎手贪婪的灵魂
是谁为谁设下了陷阱
谁种下蛊惑绑架了人间百姓
春天正用刀刃修正身体里的枝枝蔓蔓
一堵墙里,挤满因果
如果2020动物放过了人类,今天放过了昨天
请还生灵一条回家的路,救赎自己
田野赏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历史,因为我们呼吸、见证、亲历、旁观,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无论是幸或是不幸,我们只愿真实地活着。
日子翻动一次
那个数据就向上跳动一次
江城空出自己的时候,天使落在十字架上
一只手擎住白天,另一只手抓住黑夜
白色衣袖里,伸出一千只盾牌
诗人以一种真实时效的文字,向人揭示了一场新型病毒的侵染,是如何摧城拔寨的涌向人间。
江城的痛,让人猝不及防,江城的痛,也是无辜的。诗人用一句/江城空出自己的时候,天使落在十字架/。一句话的悬空,让诗意充满热血,也饱含关爱。
莎士比亚《暴风雨》所言"地狱空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一句话的警示,便是人间的痛点。当整个社会道德约束不再起作用,人人暴露出恶的一面,人间就是地狱。
潜伏者在喉管里煽动黑色翅膀,复仇之矛
招摇过市,路经的人无辜躺枪
一首好的诗歌作品,关键在于一腔正能量的呼吁与喷涌。潜伏者、黑色的翅膀、以及复仇之矛,让诗歌的文字揪人心肺。
然而,诗人的情感里,更多的是,向读者向社会展现出对民族精神力量的焕发。毕竟,“新型病毒"所考验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前行的伟大营养和动力。
武汉告急刺痛中华大地
反复叩击猎手贪婪的灵魂
是谁为谁设下了陷阱
谁种下蛊惑绑架了人间百姓
这是诗作的高潮部分,也是诗作的"诗眼"地方,所有的语言都呈现出一种人性上的思考与拷问。
在灾难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揪出这场灾难的根源与始作俑者。
很显然,诗人的语言,不只是指对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的疼痛伤口,做一些表面的苦痛呻吟。而是要进入到事物的内部去。因为,这个世界,真相往往与谎言并存。即使亲历,也未必能认识真相、洞见本质。
春天正用刀刃修正身体里的枝枝蔓蔓
一堵墙里,挤满因果
如果2020动物放过了人类,今天放过了昨天
请还生灵一条回家的路,救赎自己
苍天在人们前行的路上,用单向透明玻璃将幸福的人与苦难的人分隔开。痛苦的人虽步履艰难,但他们不仅能品尝人生的痛苦,也能看到快乐是什么样子,甚至是看到人间的因果循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幸的人生更加丰富。
目睹一场载入史册的灾难,江城在颤抖,中华民族流血不流泪。诗人用一种思想上的救赎方式,抚慰那些于灾难中不幸离去的人们 ,同时也抚慰苍生的生命。
毕竟,生命需要关爱,而人必须心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让所有生灵都有自己和谐而温情的家园。
大道无形,大爱无声,诗作首尾呼应,感性与理性的诠释,留给读者无尽的共鸣与沉思。

2020,我们毗邻而居
自从深圳飞抵家乡
就将世界拒之门外
看阳光下偶尔有戴口罩的人轻轻飘过
看电视里的疫情张牙舞爪
看铺天盖地的文字在网络里横冲直撞
日月翻来覆去
在防护服转身的背影里流泪
雷同的日子,一只珠颈斑鸠带着另一只
在我的生活里安顿下来
往后,两只毛绒绒的雏斑鸠在视线里新生
接下来的每一天
窗扉里的目光与窗外的目光彼此温暖
从一月到二月,我们毗邻而居
白菜花黄了枝头,刺梅红了一珠
小雏斑鸠在妈妈的羽毛下探出头来东张西望
我悄悄收回目光
坐进一首偈语里默默祈祷

田野赏析:
首先想说,目睹诗人的文字时,一双手便托起了一种灾难性文学的沉甸。的确,诗歌属于精神范畴,它既蓄积着人性心灵的考验,也蓄积着民族精神的能量。这种蓄积是诗人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脉络中逐渐摄取形成的感悟。
自从深圳飞抵家乡
就将世界拒之门外
看阳光下偶尔有戴口罩的人轻轻飘过
看电视里的疫情张牙舞爪
看铺天盖地的文字在网络里横冲直撞
诗作一入场,有如走进了一场灾难性的镜头中,一种悬空的画面,从戴着口罩的人,从电视,从网络媒体中横冲直闯出来……语言干脆、直白,却营造了一种猝不及防的疫情,是如何的涌向人间。
我们常言,文字里的声音是灵魂的塑造者,是所有力量的传递者。无论是幸或者不幸,都能折射出人性的温暖与关爱。
日月翻来覆去
在防护服转身的背影里流泪
此处的语言,犹如一种冷色的色调,如一缕深渊中的薄雾,象征着人们心底压抑着的弥久的哀伤。在世人的心里,在防护服里翻来覆去。
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流血不流泪,痛苦不哭泣,所有的坚持,所有隐忍的痛,在转身的刹那,悄悄拭去滑落的泪水。
无声的语言,没有凄凄惨惨的渲染。却表达出世人,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关爱情感。一种反向的表达,让人性更有凝聚力,也让人心从感而生,祈福众生。
雷同的日子,一只珠颈斑鸠带着另一只
在我的生活里安顿下来
往后,两只毛绒绒的雏斑鸠在视线里新生
接下来的每一天
窗扉里的目光与窗外的目光彼此温暖/
诗人的文字,让我想起了一种八十年代诗人的宏大叙事手法。它往往能过一种社会纪实的事件,扩展成一种深刻的救赎人心的力量。
一只斑鸠带着另一只斑鸠,在我的生活里安顿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怀?仿佛是历经生历经死的呼吁,一只斑鸠的新生,源于母性的呵护,源于人文环境的和谐。
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赖以生存的家园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借助斑鸠的生命,还原成灾难后的社会现况。我们为爱而活着,也为爱而重生。
从一月到二月,我们毗邻而居
白菜花黄了枝头,刺梅红了一珠
小雏斑鸠在妈妈的羽毛下探出头来东张西望
我悄悄收回目光
坐进一首偈语里默默祈祷
一首诗作的亮点,它不只有形象鲜明的诗眼,以及耐人咀嚼的意境,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社会责任与担当的呈现。
只身于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中,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一只初生的斑鸠,离不开祖国母亲培育与保驾护航。
此情此景,诗人通过疫情的始末,想到自我想到整个社会的真实层面。内心的情感又回到生命的本质中来,所有的语言构造出一幅有血有肉的灾情自画像。其中的隐痛,都披上了诗歌应有的精神,走向了一种对自然、人性本质上的回溯和梳理。
万物相生,万物相克,没有哪种生命会成为永远的霸主,即便是人类,也不能,面对天灾,人们也显得无能为力。诗作在一种祈祷中收尾,既回应了毗邻而居的主题,也深化了人的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感恩生命的主旨。

【诗评作者简介】张伟建,笔名,田野,湖南人。惠州作家协会会员,华北凤凰诗社副社长。作品于《惠州作家网》《中国实事求是学习网》《中国慈善书画院学习网》发表。

执行主编:陈冉
责任编辑:田野
荣誉推送:华北诗社社长李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