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修《心经》笔记(中卷)
作者/吕兴福

1、共修《心经》笔记(之三)

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一原理加以了解呢?这对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认知、体悟、完全而自觉地接受承认五蕴皆空有现实具体的指导意义。何以故?从根本上下手故。
一棵大树,根系死亡大树必亡。同理,只要悟得色空,受、想、行、识皆空。五蕴之中,不论是色法还是心法,那怕是万法,统统是缘起性空、当体即灭、如空花乱坠、虚幻不实的。
对如此诸法空相,在《心经》中没有给我们讲原理、讲为什么、讲运算过程,菩萨把我等当大根器对待,直截了当地给我们指出了答案,不容置疑,两个字:“皆空”!
是不是?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万法皆空,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对佛教导我们的这一真理真正地理解了,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当下就能得以解脱,当下就能离苦得乐,当下就得大自在。同时,我们还可用此真理发菩提心,度一切苦厄。
这里的“度”字来源于“渡”,由于有前文波罗密中此岸、彼岸的比喻,因此用“度”来代指解脱意。
请问我们大家解脱了没有?没有。为什么?我顺便讲些题外话,那就是我们得实修亲证,通过实修得以亲证。
如何去证?证者就是验证。
一是理证,就是用现实的道理去验证,如对苦观、不净观、生命无常观等稍加思考便能认同的道理进行验证。
二是教证,用佛菩萨的经论验证,我们今天学习《心经》就属于接受观自在菩萨的教导,属于教证。
三是体证,这是最难的,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或智慧不断从自性中流出,或当下桶底脱落,豁然开朗,或千年暗室,一灯彻照,猛然发现的或是猛然照见的,都与今天所学的、观自在菩萨教导我们的完全一样,这就能度一切苦厄了,就当下解脱了。
这三种验证方法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为我们指明了方法和次第。实修是为亲证服务的,实修是因,亲证是果。因此,学习经教,体会道理,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对中下根器的我等来说,也算是一种修行的途径。
我们继续回到经文上来看。度一切苦厄,字句容易理解,一切者,在自我解脱的同时还要利他,即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里的“度一切苦厄”与《金刚经》中的“灭度一切众生”完全一致,正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发菩提心,度尽众生。
这才是观自在菩萨教导我们的本意。是要我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的核心内容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就是要我们发愿度一切苦厄,或者叫度尽一切苦厄之中的众生。
各位,如果离开度尽众生的菩提心来学习心经,对观自在菩萨要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教导引不起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心经》这部大乘经典的基本精神,就难以进入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精神世界。
反过来说,只要我们生发一念菩提心,这一念菩提心就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心相适应。
接着,佛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出来了一个舍利子,有人诵经时不解其意,误认为是佛菩萨或修行者寂灭后焚化出的舍利子。(也难怪,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莲友,诵了多少年《心经》,却没有人教他如何理解,更加上这三个字完全一样,错解其意并不为怪。)
这里的舍利子是人不是物。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称舍利弗,当时以智慧第一著称。
大家一定听说过法不孤起、应缘而生这句话,意思是一切法都不会凭空产生。物是如此,事也是如此,物事皆一理。佛菩萨讲经说法亦复如是。有人请法、听法,才有人说法,才有所说的法。对说法的人来说,叫应机说法。
《心经》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请法者,就像《金刚经》中的须菩提,《普门品》中的无尽意菩萨一样,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请问者,释迦牟尼佛是说法者,所说的法正是这部《心经》。
接下来佛对舍利子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人说,这四句话意思完全一样,为什么要翻过来倒过去说四次呢?这不是繁琐吗?
从字面上看,真的四句话意思相同,但真正明白了四句话的真实义理,我们就不但不觉得繁琐,反而会觉得妙不可言。
我们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主要原因在于假认四大为我,以幻为真,以梦为实,执著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五蕴的真实存在。因此观自在菩萨指出:这个色相并不异于空,换句话说,就是这个色相它无自性、不可得、刹那间生灭、缘起性空,究竟是虚幻不实的,是空的。
可见,色不异空是在破凡夫的我执色执。这个色即是四大构成的物质的色身。既然是物质,自然是有相的东西,它必是生灭的东西,必是无常的,因此是毕竟空的东西。
当凡夫修行取得了一定成果,便认为万法终究都是空的,便认为唯有一个空才是诸法实相,甚至会坠入一了百了的断灭空的邪见之中。因此,针对这种情形,观自在菩萨又说:这个空并不异于色。就是说缘起性空后面还有个性空缘起,这个空它不是断灭空,真空中会妙有现前,一旦遇缘还会大用显现,故说空不异色。这四个字实际上是要破二圣人的空执空见。(未完待续)

2、共修《心经》笔记(之四)

接下来,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八个字演释了色空妙理不二法门。
指出色和空是一不是二。色是空因,空是色果,反过来空为色因,色为空果,色空互为因果,没有对立。色者,非色非非色;空者,非空非非空;遣除色空两执,中道第一义谛得以显示。正如《法宝坛经》所言: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我们认真体会一下,这八字之妙理。
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只用色蕴与空观进行了论证,教导我们要破常、断两执,明白并树立不二法门的观念。接下来概而论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除色蕴之外的其它四蕴,各自与空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既不是真有,也不是绝对的空,这有和空是一不是二,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各位莲友,不二法门,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对此加深理解,并以此来指导修行和日常生活。
当我们能将此原理自觉地、圆融无碍地用于现实生活中时,必然能获极大利益。
违缘现前时,我们当下认定它是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缘,烦恼现前时,即刻认定烦恼就是菩提,观念一转当下就生喜欢心。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我们身边从来没见过坏人,从来没见过恶知识,身边永远只有好人和善知识,何以故?是坏人对比出了好人,再坏的人也有其闪光的地方,再坏的人身上都本自具足着佛性。
恶知识也是善知识,恶知识从反面教导我们,善知识从正面教导我们,不论正面教育还是反面教育,当知这些教育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就这样,反复实践、训练,我们会在各种境缘中生中道义,从而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境,这不也是一种解脱吗?
观自在菩萨再一次直呼舍利子的名字,说出了以下经文: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什么意思?观自在菩萨从因地到果地后,即波罗密多时,智慧的光芒彻照诸法实相,也就是诸法空相。
这里的诸法实相就是诸法空相。何以故?这里的诸法实相意思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是诸法空相,四大五蕴,六根六尘乃至万法,都是无自性、当体即空的,这一真理就是诸法实相,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万法皆空的后面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无来无去、如如不动的东西存在着,这就是心性,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如来,也叫如来藏。真正体证到这一切,找见了我们的自性如来,就叫明心见性,就像桶底猛然脱落一样,光明顿现。
在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前,我先把何为心性,即何为如来自性作以解析。因为不懂如来自性,离开了自性,这不生不灭就无从谈起。
我们讲修行,我们到底要修个什么?从究竟处说,我们实在无所修,要修个如来出来吗?如来自性我们本自具足,哪里需要修。但从次第看,作方便说,又实在需要通过修行找到自性。那么,何为自性?
现在,我们先从理论上来找自性。所谓佛法,离不开心法,离开心法的一切法门,都形同虚设,就如装门面一样,没有意义。
我们来看识心,它不在我们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也不在身体与境缘的中间,但它存在,它能指挥我们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起种种造作,我们把它比作一块土地,权且叫心地或心田。
为什么要这样比呢?因为它就跟土地一样有承载万物包容万物的功能。香花与毒草同生,净秽两物兼容,就似迷者是此心,悟者也是此心,或善或恶也在此心,只此一心,别无二心。
初学佛的人,刚认同万法皆空、四大无我时,承认有一个心,就认为找到了自性。但这种情形下,可认为虽然学佛有长进,但不究竟。因为这心地还不是自性,就譬如我们找到了一片土地,但尚没有见到这块土地的主人一样,还是不究竟。
土地是心,土地里的主人才是性,由此可见,心性虽被大家连在一起使用,严格说,心和性是有区别的。明心见性就是不但看见了土地,即心地,而且看见了主人,即心王。这个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自性,也叫如来藏,也叫佛性或自性如来。
这个心与性的关系很微妙,实在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现在,普遍认为明心就是见性,认为明心就一定见性,如拨云见日一样。
但事实上,严格说来,从微处乃至极妙处说,明心不等于见性,明心不一定见性,何以故?你认为拨云就一定能见日吗?那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太阳要在你拨的云层后面,这是一种情况,其二是你要扫尽全部云层,这时不管太阳在东在西,都能看见。明心见性亦复如是。
另外,有所悟是一回事,大彻大悟又是一回事,四果阿罗汉是一回事,菩萨摩诃萨又是一回事。顺便提这么些线索,请体悟之。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字,实在是不能再简短了。我们实在得赞叹其炼字炼句功夫,把一部博大辉煌的巨幅能浓缩得如此袖珍,只此,也值得让我们顶礼膜拜。然而,这部经讲起来难度很大。如求简短,读原经最好,如求理解深意,必须展开分析解读,还有一种不简不繁的办法,就是消文释字。我的体会是,还是老老实实分析解读好。为什么不说阅读经藏而说深入经藏。深入的意思就是从义理上钻进去而不是从字句上浮过去。)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