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轶事二则
文/台上小灯
一则
古时候,中州城内的南街上住着一汪姓人家。一天,这家的汪老爷子生了病,而且病得不轻。他儿子急了,便请了一位姓胡的郎中到家里来为父亲诊病。胡医生到病人的卧房后,只见病人仰卧在床,全身盖上厚棉被,无精打彩,表情谈漠,少气懒言。作脉诊时,只觉得病人手背厥冷,且脉沉而细。一派寒象啊!于是胡医生施以温中散寒的治则,选用了附桂理中汤,且重用了干姜。汪老爷子服药两幅后,病非但未好,反而加重了。
汪老爷子一家人万分招急,接而连三又改请了几位郎中来家给老爷子治病,结果疗效都甚差,这一家老小真是被急得团团转。
汪家的斜对面,有位教书先姓陈。两家历来关系都十分友好。陈先生闻讯汪老爷子的情况后,径来到汪家,对汪老太太说:“嫂子:你没有听说吗?东门外十里的杏花村,有位姓曾的中医,医术十分了得。不妨请到家来为汪兄治病。"汪老太一听,大喜。即速差儿子雇了一台轿子,把曾医生接来了家中。
曾医生脚一跨进卧室门,最先看到的是倦怠乏力的汪老爷子双眼斜视着床旁桌面上的一壶凉开水。
“快!老爷子要喝水!"听了曾医生进屋的提醒,年轻力壮的儿子迅速把父亲扶起成半坐位,曾医生接过老太太盛好并递过来的一杯凉水,喂给老爷子喝。尽管老人因乏力喝得缓慢,但始终不愿取口,直到把这杯水喝完。
此时曾医生又有意地察觉到:老爷子从口鼻呼出之气较热;脉诊的结果是:虽沉细但数而有力;手背虽发凉而手心温热。曾医生又从家人口中了解到了病人大便结燥,小便赤少的情况。一种"假寒真热"的证候便在他脑海中牢牢形成。他详细向家人交待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后,便按"清泻里热、疏达阳气”的方略去着手治疗,几幅药后,汪老爷子便好转了,再经曾医生的调理,便康健如初了。
这则故事给人的寓意不言自明。关键是需要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工作细心,不断磨炼,毕生去践行!
二则
这事发生在某教学医院。
一位姓董的实习医生睌上值夜班时,收了一位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的年方十三岁的病儿。董医生问完了病史,在作全身查体时,用听诊器听了心脏,他未听到杂音。于是在病历上有关心脏的听诊部份,就写下了“心脏没有杂音”几个字。
第二天刚好是科主任查房。主任老师在听完董医生汇报毕病史后,亲自对患儿作了重点查体。在作心脏听诊时,主任老师让患儿取左前倾体位,即让心脏贴近左前胸壁,结果在心尖处就听到了微弱的收缩期杂音。董医生按主任的方法和要求去听,也得到了相同的心脏体征。
主任看了董医生头晚写的病历后,旣严肃又亲切地对实习医生说:"小董:在写查体体征,例如心脏的听诊时,对于你认为的重要阴性体征,例如心脏的杂音,绝不能在病历上写"无杂音”或写"心脏听诊正常”,你没有发现,绝不等于病人的体征客观上就没有,不等于上级医生的查体得到的体征就与你的完全符合。这与医生的理论水平,诊疗技术和工作责任心莫不相关啊!”
“老师:记住了!"董医生红着脸虚心而坚毅地说。
后来,董医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科的医生……。
是啊:医学上的检查,难免没有主观因素在其中,难免不出现上文的科主任在开导小董医生的话中所出现的那些情况。只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尊重客观实际,认真钻研,不断摸索,我们就一定能夠成为一名合符要求的严谨医生,在救死扶伤中,不断为民众,为社会作出可喜的奉献。
(在写本文时,得到北京原极研究医学院院长施传成的指点,在此谨致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