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骏马奔腾文学社】朱圉山尖咀洼之忆作者:刘沄
【骏马奔腾文学社】朱圉山尖咀洼之忆作者:刘沄
精华热点
朱圉山尖咀洼之忆
刘沄
一
朱圉山脉
横亘于终南山西北方
地理家称之为昆仑山余脉
风水家称之为中龙龙脉
史载:成王伐商盍,杀飞(蜚)
西迁商盍之民于邾圄
即指周成王伐商邑平定叛乱
消灭了嬴秦的先祖蜚廉
将其族人西迁至朱圉山
今甘肃朱圉山即秦人始出地
亦为先秦文化之渊源
朱圉大山上,有巨石如鼓
鼓鸣之时,则兵荒马乱
山巅上排列的巨石阵
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崔后玄武
莲状岩石雕刻双燕图腾
鹰隼翔空的图腾
象征秦人系玄鸟之后裔
甘谷县城即为华夏古冀县
史上亦称作伏羌县
意即“臣伏戎羌”
今邑人最喜以古冀城命名
却忌讳伏羌古城之地名
方志考证三国名将姜维
出生于天水郡
今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
仍有姜维后代习文练武
“羌族,西部牧羊人”
羌人多以“姜”为姓氏
周人秦人多与羌女通婚
古籍中并称的“戎羌”之地
系西部民族聚居杂居之地
至今朱圉一带的方言里
呼“婆婆”为“波波”(去声)
疑为古羌方言的孑遗
等同于藏语“波啦”的音义
似可印证藏羌同源的史实
也可视为藏汉同源之论据
地方志记载,大唐衰落之际
吐蕃人曾占据陇右一带
长达半世纪至百年之久
朱圉山脉中的古寺石窟
大都开凿于北魏时期
大像山上大佛像的须髯
即可见证古城的悠久历史
二
尖咀洼位于朱圉山中段山野
地势高峻,山上有山
登山即山外有山
前人曾筑古堡于山包之上
族人用以防御战乱及匪患
雕堡虽废,遗迹犹存
吾妻人到中年,忆及少时
玲曾言及朱圉山尖咀洼
一段令人胆怯心悸的往事
当年爷爷是生产队的看管员
负责看管尖咀洼一带庄稼地
还有大片山林和苜蓿坡地
玲约上两三个邻家小伙伴
于早春二三月间掐苜蓿嫩芽
苜蓿莱拌入玉米面蒸作面食
是那年月可口的农家饭
稍晚一些时节的四五月
山坡上的洋槐树开花了
风吹送着槐花的馨香味
引得一片蜂飞蝶舞
趁着星期天的正午
玲手臂上挎着小竹篮
与邻家女孩上山
来到尖咀洼的洋槐树下
不用担心爷爷的厉声喊叫
爷爷望见自家娃娃们采摘
悄悄地躲进山间小土屋
只需几袋烟的功夫
任由娃娃们去采摘洋槐花
当玲和两三个小伙伴
爬上树杈摘取花辫
细枝嫩叶间杂着尖刺儿
须时时留意扎破手指
一不小心还会挂破衣裳
待她向后山稍作瞭望
只见三个穿蓝长衫的人影
影子似的掠过林间
她想到妖魔鬼怪的传说
想到远房盲人魏三爷的故事
魏三爷年轻时在边疆当兵
深夜站岗时
他看见有个红衣人凌空飞行
以为是传说中的妖精
便口吐唾沫以示驱邪
此后即双目失明
辗转军地求治无效
退伍回乡后一直拄杖而行
(迄今常常见他策杖徐行
他享受着公家补发的津贴
魏三爷已有八九十岁的高龄
每逢村人办红白喜事
他一定会大驾光临)
玲说当时想到大人的叮嘱
咽下了一时想吐的口水
嗤溜溜急急滑下树干来
顾不得尖刺划被衣裤
也顾不得拣拾洋槐树花
呼唤小伙伴下树拎筐
一路小跑,跑回家中
从此多日里发怵多梦
下午听课时眼皮打架
迷糊得似睡非睡
大人请来本村阴阳先生
于夜晚施行招魂术
手持面箩与笤帚
一声声呼唤玲的小名儿
念念有词,大呼小叫
将红白黑三色小布条
缝补在她衬衣放腋下部位
象征着“三阳正魂”上身
使受了惊恐之苦的魂儿
自荒郊野外返回到自身
“迷信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朴素的乡间民风民俗
似乎包涵着某种真知灼见
让我这无神论者
难以用科学知识作解释
传统文化中民俗民风
“存在就是合理”
三
一周前,禁足居家多日
玲带领小侄女,还有我作伴
爬了半天山坡
先登临魏家庄古堡
歇脚饮水后,爬上尖咀洼
今日的尖咀洼,不见树木
更没有当年那片洋槐树林
只见漫坡灌木,荒草连天
青灰色的一大片荒野
看不见前方有无羊肠小道
只有萋萋荒草以及灌木丛
玲和侄女丑妹蹲在草地上
拣拾类似小木耳的地软儿
这种地软如在雪地里受潮
就会膨胀得酷似木耳
拣回洗净可掺入包子中
即是家乡的一种美味小吃
丑妹眼神好使
还发现了草地上的小蜗牛
一口气拣了数十个蜗牛壳
连同地软装进塑料袋
黑白分明,一软一硬
一古脑塞入我的羽绒服口袋
我们仨迎着乍暖还寒的山风
沿着弯弯山路,打道回府
下山途中看见一些老乡
在半山腰的梯田地里
正为花椒树剪枝
有的则挥着镢头铁锨
为田地松土除草
乡亲们大都没有戴口罩
虽说村里大喇叭一再倡议
为了让新冠肺炎可防可控
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眼下的城乡却是一罩难求
走到了山脚下
我和玲,还有小丑妹
不约而同戴上大口罩
这口罩,是我从拉萨返乡时
顺便塞入电脑包里的几只
本想预防过敏性鼻炎复发
不料这口罩如今成为紧俏货
回到川道里的家门口
远望远望尖咀洼
昔日洋槐花下的少女之忆
连同朱圉山的古老传说
恍如隔世,却又往事历历
猜想山中墓地上的坟堆里
先人的亡魂在此安家落户
可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若是灵魂像风
不知山上的羊肠小道
可有通往天堂的捷径
2020年2月16日,于甘肃甘谷朱圉山下

注: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