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桂萍
宅,通常理解为足不出户。
新型冠状病毒在大江南北肆虐前,宅,是一种个人行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要遵纪守法任何个人行为均被尊重。新型冠状病毒告知人传人后,宅,便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贡献。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都必须听从国家与政府的统一指令。每个乡镇、村,每个街道、小区,每个单位都明确了封闭管理措施。萍乡小区的每个家庭领取一张居民临时通行证。每户每2天限派1人外出,每次外出登记出行与返回时间。疫情期间,宅,关乎目前人类打败病毒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举措。人类与病毒的对决,没有人可以麻木不仁到处乱串,没有人可以事不关己置身事外。
目前对于未感染病毒的人群,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病毒。让幽灵般的病毒难以遇上可以侵袭的肉身,继而饿死在人类的共同警觉与集体防御中。
有人说,人类曾经把动物关进笼子。今天,动物要把人类宅在家中。随着人心对物欲的需求与渴望,疲于奔命的人类天南海北、世界各地、海陆空不停涌动奔流,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轻视、怠慢、杀戮、毫无敬畏之心的举动,今天用病毒残酷束缚我们的双脚。仿佛看见躲在角落的病毒正龇牙咧嘴的讥笑。是报复是惩罚是耻辱是教训是无奈是警醒???
不管已经宅了多少天了,宅,给生活带来了多大不便,眼下每个人依然必须继续宅。病毒还在,战斗未了,拐点何日?事情已经发生,愤怒忧伤、牢骚满腹都无济于事。
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是以牺牲鲜活的生命为代价的。宅,是不自由的。染上病毒是可怕的。只要在战争中能够活着,战胜病毒,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宅家便是这场修行的另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上,要感谢病毒,让所有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开始领悟修行对生命的重要。“修”,修身、修持、修戒、修为也。禅心佛意,静心修为。修行就是修心,修一颗平静的心,修一颗感恩的心。让心平静下来,清静下来吧。世事无常,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躲不避,不急不躁,冷静面对。假如不幸被病毒侵蚀,自觉与家人隔离,静心在医院配合治疗。感恩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假如是健康者,有幸宅家,千万莫辜负上天赐予的每分每每
秒。
和一位书法、绘画水平不错的朋友聊天。宅,感觉自己如一头困兽。他有感而发:“子鼠新春避冠毒,久宅斗室未能出。心闲惯泼池中墨,神倦偶翻架上书。胜友天涯难与见,亲朋咫尺不得呼。但求撒旦顺时灭,国泰明安四海虞”。冷静反思后,从微信欣赏到他为抗疫尽力捐献的绘画与书画作品。并试图尝试散文与随笔写作。他宅出了诗情画意、宅出了生命精彩、宅出了一番风味、也宅出了避疫期间之丝丝无奈与渴望尽快战胜疫情的强烈期盼。
想起25岁的那场经历。头部、手脚均是伤痕累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傻傻的望着头顶上那片空白的天花板发呆。不断叩问自己:从此就是一废人?此生完了?当脑子慢慢清醒,无事可做的我开始写作。像个有勇无谋的士兵,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便仓促上阵。25万字的小说在若干年后被我付之一炬,与往事举杯告别。然而时至今日,才清醒认识到:那段双脚不能着地、宅着、毫无目的写作的日子,是对25年来人生的一次深刻反思与回望。是对未来人生的重大警示。当一直不顾一切往前冲的时候,突然出乎意料有了一次急刹车的空当,也许这是老天赐予一次难得的教训。人生只有经历许多之后,才会懂得修行的涵义。

生活不可能每天阳光明媚,一定有预想不到的风雨雷电。宅家的日子静心回望自己的脚印。从前总是从一个目的地奔赴另一个目的地,从一个风景点到另一个风景点。忙碌的岁月接踵而至,似一根鞭子抽打着脊背,身心疲惫无暇顾及。是否渴望过偷得浮生半日闲,清闲在家,温一壶香茶,捧一袋热水,拂去心间尘埃?
有多久没和家人用心吃一顿饭、听听亲人的心声?有多久忽视了家的温馨和重要?是不是突然醒悟:家,才是人世间的一方净土。不要伪装、不要粉饰、不要阿谀奉承、不要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只有在真爱的怀抱,才能回归心灵的纯真。有家可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幸福并不复杂。饿了,蔬菜淡饭是幸福。渴了,一杯热水是幸福。累了,倒头便睡是幸福。病了,有人在身边陪伴是幸福。
有多久没有捧一本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地阅读?暂且放松心情,书中畅游,守一方天地,安逸自我。在没有喧嚣的阳台,看窗外宁静的风景,循着叶儿发芽之嫩绿的声音,呆望那独自散发幽香的水仙花。当然,生活不能没有歌声。打开酷我音乐盒,轻轻歌唱收集的每一首歌。所有的不安都随着音乐流泻进入美好画面、或跌入回忆的水光中。
静坐,看微风吹起飘逸的窗帘,如婆娑起舞的少女。躺着,听雨。或微雨如丝或滴答作响,滴在屋檐下、墙角边。在热闹轻松的雨声中,让想象的翅膀飞翔、飞翔。病毒困住了双脚,还能阻止灵魂活跃?万籁俱静的夜里,扬起每一根神经末梢,张开每一个毛孔,与神灵对话:天佑中华、天佑武汉、天佑你我!

庆幸夜晚来临时,不需要吞服缓解精神疲惫的药片,便能进入安静的睡眠。夜间,偶尔惊醒,认真聆听蟋蟀低吟,浮想栖息枝头的鸟儿熟睡了吗?而今的建筑无法让小鸟做窝,下雨天鸟儿何处安身?天天宅家,都在思考什么?以什么证明自己活着?我不想象父亲临终时那样,被阿尔兹海默症折磨得把儿子当成兄弟!这是我一直坚持写作的最大动力。想起母亲离世时消瘦得像一片薄薄的芦苇片,枕边有了湿漉漉的感觉。生死昼夜事也。功名利禄很诱人?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静思的天空,有一段独自宅着的日子,来平衡浮躁的内心?
人生在于修行,修行在于领悟。领悟需要思考、需要懂得。经历是财富。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反思、觉醒、超越。
【作者简介】张桂萍,女,副教授。六0后。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安源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