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
《论语·述而》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
杨伯峻《论语译注》里译文:“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如果把“三”理解成虚指的“很多”,就不能译成 “几个人”,因为它强调人数少。如果理解成是实指,那就应该译成“三个人”。
“三人行”的“三”是实指三个人,还是虚指很多人?这就要看孔子是要强调人少还是人多。
如果说“很多人里必定有我可师法的”,这话就如说“某人高比不上姚明,快超不过刘翔”一样是废话。说“很多人里才能找到一个可作我老师的” 或者“很多人里也找不到可作我老师的人”,这才合乎情理,但这样偏于否定的说法是要强调自己水平高,超过的人很难找。孔子是要说做我老师者很难找吗?正相反,“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说很易找。三个人里面就能找到我可从而师之的人。
(三)
“三人行”为什么不是“二人行”?
朱熹《论语集注》里注曰:“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假定这是孔子的意思,那么若说“二人行必有我师”, 除去我就剩下一人了。这就等于说人人皆我师了。师者易找,还没易到逢人便可拜师的程度。

(四)
朱熹《论语集注》注曰:“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朱子这么说,可太幽默了。是谁安排的,一起走的“彼二人”就得一善一恶?他怎么径直把与两善或两恶同行的可能给排除干净了呢?难道你一出门,一善一恶就跟上你了,善者供你学,恶者供你改?讲点逻辑好不好?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善恶皆我之师”,这话独立看不无道理,可放在这个句子里看就有问题了。既然善恶皆可为师,那么人人可为我师,还分什么善恶?还分什么人多人少?“三人”的限定岂不多余?就连那“行”字也是多余,人皆可师了,还分什么“行”与“居”?
扯一块而欲盖全体,结果顾前而忘后,襟一捉则露肘,说的就是如此解经者。
(五)
善恶是指人还是指人的品德?
从“择其善者而从之”看,把“善者”理解成人可以,即选择那个善的从而师之,但是从“其不善而改之”看就不妥了。“之”就是前面说的“其不善”,而“改之”就是改正他的不好的地方,而不能说是“改不善的人”。
(六)
其实,这些问题,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都说得很清楚了:果言善恶皆我师,则天下之人皆我师矣,何必专指三人?亦不须臾言必有也。三人取其数少而言,必有二字于三人中又有所择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者,言其只三人行其间,亦必有可为师法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处改之,不求备于一人也。全德之人世不常有,若直须择定事事全善之人然后从之,于普天下终身求之未必可得,三人中岂能必有也?止当随其各有之善从而师之,甲有一善则从甲之一善,乙有一善则从乙之一善,舜取诸人以为善,亦此道也。由是言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信不诬矣。
(七)
辜鸿铭英译:Confucius remarked, “When three men meet together, one of them who is anxious to learn can always learn something of the other two. He can profit by the good example of the one and avoid the bad example of the other. “行”译成了“聚”;“我”也没了,成为“三人中的一个”;“总能向另外两人学”就无所谓“择”了,“三人”的限定也不必要了;“一个好榜样”“另一个坏榜样”暗示另外二人必一善一恶。
亚瑟·韦利英译:The Master said, Even when walking in a party of no more than three I can always be certai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I am with. There will be good qualities that I can select for imitation and bad ones that will teach me what requires correction in my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