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 坛 轶 事
作者/古 今(陕西)
书含灵性千金贵
友在至诚万木春
这是我给一位叫书友的朋友写的一幅嵌名联。这幅联已被收入在中国楹联大典里。庆幸的是这幅普通的两句联却受到众多朋友的喜爱,大家纷纷要求用书法写成馈赠他们。这自然是我乐意的事。一是对这幅联的肯定,二来可当作联络情感的礼物。
说起写联首当感谢我的恩师张过、冯萌献和杨宏德先生。我的家乡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在张过先生倡导下,冯萌献、杨宏德诸君的相继努力之下,早已成为全国蔚然成风的楹联胜地之一。荣膺全国联坛“十军”的殊誉”。张过先生曾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也是中国楹联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我当教师时张老做教育局长。九九年开春的一天,在市委大门口我巧遇张老;见到退休的老局长依然精神矍铄,心里的喜悦油然而生。张老深情地说:“你以前发表过作品,文学基础好,我希望你也写楹联”。作为曾经的老革命、老领导、文化名人,张老的话给了我创作联的启示和鼓励。
著名作家峭石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对联本是一种文学样式,是因为它原是从诗(律诗)中脱胎剥离出来的,又在创作实践中发展丰富起来的。它本来就是诗,所以有的称它为“两句诗”或“诗核”。能用长长短短的两句诗,形象生动地抒情达志、绘景状物,没学识,没才思,没生活经验,没炽热的感情,没鲜明的爱憎,要写出一幅雅俗共赏的佳联来,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动笔前我是热情满满,可一下笔便体会到:这看似简单的上下句还真不好玩。写出的东西,合律的缺意境,求意境却难合律,达到二者统一不易。当自个儿写不顺手时就吸闷烟,一根接着一根地吸,直至吸得满屋子烟雾缭绕,烟头遍地,似乎联思就在烟雾里。此时,又不由想起开始创作那阵儿,作家峭石先生给我回信中的一句话:“爬格子是个苦差事,读是学习,写是锻炼,一撅头是挖不出井来的”。于是,我就去请教冯萌献先生。冯老师可是集作家、诗人、剧作家、楹联家于一身的大师。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基层单位的书很少,我常去县文化馆借书看。那时候,冯老师作为农民身份在县文化馆创作组搞文艺创作。从那时候起我就和冯老师相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尝试文学创作,从此就和冯老师接触更多了,后来我们便成了挚友。作为老师和朋友,冯萌献先生是位很值得敬重和信赖的人,也是一位很勤奋的人,为了文学艺术总是夜以继日地劳作。记得是个星期天,听说我要来,他放下了手头正在修改的文稿。还特意从市场上买了新鲜的水果。从与冯老师相识到此时,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冯老师已年至花甲。看到满头白发的老师,我的心里顿生感慨,随机在老师桌旁放着的纸上写下了这幅联:“萌大志,文海搏击,不惑年华功业就;献毕生,联坛奋进,六旬岁月盛名传。”这是一幅写给老师的嵌名联。冯老师接过一看,脸上挂满了喜悦,说:“你对我是了解的,基本上表达了我的文学艺术生涯,从词的对仗和联律上也没啥问题;刚开始,写到这样的程度就已经很不错了”。老师朴素的话里有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包含着期望和再提升。接着,冯老师就讲述了他追随张过先生发展楹联的历程和家乡楹联的现状,又从楹联创作的专业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冯老师吩咐道:“希望你在楹联上有所成绩,能为弘扬中国楹联文化和家乡的楹联发展做贡献。”作为学生,我记着老师的嘱托。阴历年前几个月,白天可说是马不停蹄,为楹联的公益活动奔忙。由于我的人缘还行,朋友也很给面子,首次活动皆大欢喜,也算是为故乡的楹联发展开了个好头.
就在这年春节,我生出编辑嵌名联《园丁谱》丛书的想法。因为自己长期置身于教师之中,深知教师们的辛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广大教师,大都在较为艰苦的环境和并不宽裕的生活之中,竭力拼搏,顽强地、孜孜不倦地引水浇花,甘做人梯。所以多年来总想为我们的老师做点什么,虽也写了一点有关教育的文章,但仍不足于表达自己的情怀。所以就想用楹联这种方式为教师撰写嵌名联。这确是一种角度新颖,且是从古到今第一部教师嵌名联专著,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当我把这个创意和具体思路说给冯老师的时候,立即就得到了冯老师的赞赏和支持,冯老师也把这个事立马用电话告诉了中楹会理事、楹联圣手杨宏德先生,杨老师听后喜出望外。当时就拍板定案,书里有关教师的嵌名联文由我和冯老师、杨老师三人共同撰写,书稿的终审冯、杨二老承担。有了老前辈的支持我更加信心满怀。
这一年,也就是千禧年,我几乎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出《园丁谱》这部集子对我是首例。从采集相关资料、内容撰写、申请书号、落实印刷单位等事宜,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这期间饱尝了酸甜苦辣。有关书前教育内容书法编辑,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督学李宪孝先生的帮助下,采用了白云腾(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保庆(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森桂(原陕西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权剑琴(原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齐静波(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曹伯庸(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峭石先生同我一起去出版局落实书号,并帮助落实印刷单位。书画家成中艾先生帮忙设计了封面。在编委的安排上裴智民先生做了协调工作。在出版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杨嘉升兄长也给了很大的支持。这些都是我难以忘怀的。基本定稿后,我及时将书的清样送给峭石先生审阅,峭石先生带着乡亲之谊及对后辈的关爱,热情地给本书写了《序言》。峭石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段昭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名楹联作者,忽然情动于中,邀请一些楹联作家(他自己自然也亲自动手),为教育工作者辛勤地创作撰写嵌名联,这实在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对于促进社会上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鼓励教师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自爱自尊的荣誉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园丁谱》是第一部教师嵌名联专著,从策划到付印出书,历时一年有余。虽历经坎坷,备经甘苦,终使自己为我们教师奉献了一份爱心。手里捧着这本书,首先感激的是我的恩师和为此书付出辛劳的人们。当我把《园丁谱》这本书敬送给恩师张过先生的时候,张老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脸上洋溢着喜悦,说:“你是兔子大出窝”。张老将书系统地翻阅了一遍,十分满意地对我说:“你很努力,这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你就做出了这么好的成绩,我当年那么奋力也没你这么快,还是后生可畏”。“您是中国楹联学会的开创者,那时候条件艰苦,打江山不易,您是背馍(干粮)闹革命”我回答道:“我可是吃羊肉泡干工作”。说起背馍闹革命张老就开心地笑起来,张老接着说:“听说你已是省楹联会员了,你现在够中国会员的资格了,我推荐你加入中楹会”。不久,我经张老和张维社介绍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
老师的厚爱,朋友的鼓励,我一路前行。这年是二零零一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八十华诞,普天同庆,全国征诗联大赛活动遍地生花,并别具特色,其影响之深远、参与者之多、效果之佳,得到了社会的赞许。而且,许多诗词联作品能够紧贴主题,思路宽、构思新,意境深远,用典精当,感情充沛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对党的深厚感情 。为此,由冯萌献、张維社和段昭三人共同承担了,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获奖作品集《丰碑颂》的编辑任务。我们希望这批具有艺术价值、资料价值的诗词联获奖作品能够流传后世。也算尽了我们对联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中国楹联学会的领导同志也非常关心这本书的征稿和出版事宜。名誉会长马萧萧题写了书名,副会长常治国作序。马萧萧、顾平旦、张过、常江、常治国、谷向阳、陈东成、王庆新、夏茹冰等领导同志担任本书顾问。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书搞定型,但又面临出版经费的问题。我就直 接到了陕西省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直截了当地把出版《丰碑颂》缺经费的事讲给了总经理李松财先生,李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怀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立即表示大力支持。并交代有关负责人及时就办了款的事。本认为很难的事却顺利地解决了,此时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还没离开宝塔山公司我就打电话给冯萌献先生报了喜,电话那边的冯老师连声说:“你的功劳大,你的功劳大”。我说:“不是我的功劳大,而是党恩浩荡”。此时的老师乐开了花。就在这年的阴历年底,也就是二零零二年一月,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获奖作品集《丰碑颂》一书与大家见面了。
马久上途方称骏;人常谋事可增才。丰富的楹联活动不断地历练自身,同时也使自身在历练中成长和提升。两年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联作为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学的突出特色、雅俗共赏的对偶规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我看到了全国联家辛勤耕耘,不断获得丰收,诸类联书相继问世,可谓百花竟放,馨香四溢。这喜人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我十七岁那年参加了教育工作,(不过那时候是挣生产队工分的“民字号”教师,)多年来,我对教育情有独钟,总想为教育做点事。当得知全国还没有一本像样的教育对联的时候,我就有了编辑《中国教育对联大观》的构想。以填补几千年来的这个空白。我知道难度很大,但有恩师冯萌献先生把舵,有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诸多联友的配合,很快就拉开了向全国征稿的帷幕。
我们先后收到来自全国新创作的对联作品万余幅。这些联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育、教师、教政及全民重教的新观念、新气象、新思潮和新体制,且有不少佳联妙对,有的还可能成为传世之作,这使我们感到很欣慰。但平心而论,从整体艺术质量来看,今联不如古联,北方不如南方。为了给今人创造良好的参考、学习、借鉴、研究对联的条件,也为全面品鉴古今对联打开方便之门。我们首先考虑它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翻阅了二十多万幅古今对联。本书从修身励志、通 用、节日、庆贺、题赠、婚、寿、缅怀、书斋、书院、贡院、试院等十多个层面,集中五千多幅联作,这些都是广征博采,精心审定而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联律、意境两个方面严格把关。同时也考虑古韵和新韵两个方面,这些入选作品多为古今联家笔下精品,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联律,意境高远。其次是实用性。本书为儿童节、教师节、学校重大活动,教师日常用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也可说是千余年来中国教育联的一个展示,且对于提高教师和人们的自身修养将起到良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普及楹联教育,培养对联新秀,提供了宝贵的楹联资料。这对于弘扬楹联艺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广征博采和遴选归类,《中国教育对联大观》终于付梓了。面对盈尺联稿,方才感到如释重负,因为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在浩如烟海的古今对联中,教育对联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占有重要的位置。两年来精心筛选,可谓竭心尽力了。但也因手头资料不全,联系面有限,对有些地区的古今教育对联鞭长莫及,未能如愿,故遗珠较多,实在遗憾,而且,因水平有限及审美角度关系,所选联中并非都是珠玉,仍有不少平庸之作,读者亦会自鉴。本书在征编过程中,得到了中联会、各有关楹联组织和联友的大力支持。中联会名誉会长马萧萧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中联会会长孟繁锦,副会长谷向阳、常治国、王庆新、陈东成,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对联学硕士生导师余德泉先生题词。谷向阳教授和著名作家峭石先生作序。这些都是我终生感激和牢记心里的。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先生在书里写道:“《中国教育对联大观》一书,是段昭同志继《园丁谱》、《丰碑颂》后主编的第三部联著,这是中国联苑又一朵新花。段昭同志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年的人民教师,他教育经验丰富,楹联知识宏博。但是能编出这样的书,谈何容易,其中甘苦,只有自知。作为他的朋友,我深知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段昭同志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呕心沥血为祖国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为之感动。我衷心祝愿段昭同志继续努力,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再上新台阶,再出新成果。愿中华楹联之花,清香四溢,鲜艳夺目”。
《中国教育对联大观》的出版是二零零四年一月。也就是这一年,在徐霞客全国征联大赛中,我的参赛作品:志在林泉,祖国为魂,足下衡量千座岭;情融山水,长江作砚,书中流淌万条河。”获得了全国大赛一等奖。后来 这幅获奖作品被收入《联吟徐霞客》作品集,在书中著名作家、诗联艺术家冯萌献先生对作品作了这样的评述:“获得一等奖的作者是陕西的段昭先生,这篇联作的特点有三:一是写出了徐公的“志”和“情”,而志和情恰恰就是游圣整个事业的基础,因能“志在林泉”“情融山水,”才能下定决心,为旅游探险事业奋斗终生。二是以比兴的艺术手法,把祖国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把浩瀚的长江作为砚田,挥笔就文,即具真情,又大气磅礴,笔锋突兀。三是虚中有实,创意不俗。特别是“书中流淌万条河”一句,既从侧面歌颂了徐公的功绩,又使人觉得千山万水在《游记》里巍然屹立。汩汩流淌,既具美感,又具动态,超凡拔俗,形象生动”。
“段金不弃千锤重;昭世惟求两句新。”这是恩师冯萌献先生写给我的一幅嵌名联。此联由书法家魏建国先生书写并装裱后,我就一直悬挂在自己的屋子里。每当看到这幅联我就心生感慨,恩师的身影就在眼前浮现。回忆这段历程,处处充满着恩师的鼓励、支持与厚爱。张过、峭石、冯萌献、杨宏德先生虽已相继离开了,但他们的著作留给了后人。我想,作为学生,只有出成果,这才是对恩师最好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