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村落改编:水含烟
主播:江山
编辑:胡琴
今天,当你穿梭在亚姆村,
想必会感慨眼前一切的美好:
孩子们从村边的绿篱上
捡着饱满的紫色黑莓;
骑着自行车的人,
在陡然变成台阶的乡间小路上放慢车速,
车轮碾过落叶,
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个远郊村落
满足了人们对乡间的所有幻想,
这里有热闹的酒吧、
舒适的咖啡馆,
以及充满诗意的教堂,
路过的人无不流连于此。
但倘若于355年前站在这里,
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座
正在被黑死病蹂躏的"地狱"
眼前是一片空荡荡的街道,
两旁涂抹着白色十字的大门紧紧关闭,
几乎每一扇门的背后,
都会传来染病者痛苦而无助的哀嚎。
17世纪中期,黑死病席卷欧洲,
一年不到,欧洲人口减掉了一半。
1665年,
黑死病的阴霾笼罩整个英国南部,
但迟迟没有传至英国北方。
这年夏天,一位伦敦商人
将一件寄生着跳蚤的衣服样品
发给亚姆村的裁缝亚历山大·汉德夫。
样品寄到一周后,
汉德夫的助手乔治·威克斯
在黑死病的折磨下痛苦离世,
黑死病的威胁最终由南方转向北方。
很快,
这个只有344人的亚姆村人心惶惶,
村民们纷纷想朝北部逃离。
一个叫威廉.莫柏桑的牧师站了出来,
他坚决反对村民们朝北逃离,
他对村民们说:
"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如果已经感染了,
逃与不逃都是死,
但逃出去一定会传染更多人。
留下来吧,
让我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后人会因祸得福。"
村民们在威廉牧师的劝说下,
都表示愿意留下来,
他们选择与外界隔离,
就意味着无法躲避疾病。
而此时,
村民中多数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牧师率领村民在亚姆村的北出口
筑起了一道石墙,
并发誓永不穿过这条边界。
为确保能够得到食物和其他的必要供给,
村民只能在隔离墙上挖出孔洞,
并把硬币泡在装着醋的孔洞里,
而周边村子的商贩会定期收集硬币,
然后留下一些肉类、
谷物以及小玩意作为交换。
在黑死病的肆虐下,
村民们纷纷死去。
直到到了1666年8月,
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
奇迹般地消散了,
正如它到来时一样突然。
然而这个344人的小村庄
只侥幸活下了33人,
其中一多半是未成年的孩子,
威廉牧师也死于黑死病。
但就是这个亚姆村,
成功阻截了黑死病朝北传播,
为英伦半岛留下了一个后花园。
当时,
威廉牧师让每一个垂危的病人,
都提前写好自己的墓志铭,
于是,
今天去曼彻斯特旁边亚姆村的游客,
都能看到三百多座墓碑上,
那些催人泪下的语言。
威廉牧师的墓碑只写了一句:
"请把善良传递下去。"
一位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是:
"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
因为他们需要我。"
旷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
"亲爱的孩子,
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
如今,
这座阻挡过瘟疫的村庄,
已经成为谢菲尔德
和曼彻斯特地区的矿业重镇。
但围绕在村外的岩石城墙
仍然骄傲地伫立着,
几个世纪没有改变。
在村外半里地左右的石头墙上,
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一个个简单的孔洞。
如今的城墙已是一处景点,
墙壁上那些粗糙不平的孔洞边缘,
因为游客们不停的摩挲而变得平滑;
人们在孔洞中留下银色的硬币,
以此表达对瘟疫死难者的尊敬。
城墙周围最引人注目的
是一块绿色的匾牌,
上面铭刻着死于那场瘟疫的人员名单。
对于英国人来说,
这些人或许应该被永远铭记:
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以勇敢的牺牲精神,
拯救了后来的人们。
主播简介:江山,又名江山如画。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先后从事教育、编辑、地方行政工作。业余喜爱创作、诵读。中国朗诵联盟会员,vv音乐官方认证首届范读导师,江山公益传媒创始人。原创诗歌代表作品有《十月放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者的情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