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桑梅朵》
文/疾风,劲草
时隔数年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促使我再上唐古拉一趟?是为了格桑梅朵?或是为了寻找军营的梦?人的心事有时是一张不可琢磨的网。说不清道不明。似是而非地听由心的使唤......
踏上去唐古拉的汽车。
车速时缓时疾,颠颠簸簸。我眯上眼,思绪渐渐清晰起来。青藏公路的建设者们一一基建工程兵部队一一我也是其中一兵。一九八一年十一月部队停止施工,全部转移到山下格尔木整训,越冬。四千柒百多米海拔的唐古拉,冬天是无昼无夜的风雪交加,部队无法施工。连首长指派我和另一名战士小李子留守唐古拉照看营房。
隆冬时冰雪封住了整个戈壁和长江源头的沱沱河。这天我和小李子从被风雪压歪了的帐篷里爬出来,只见帐篷外站着一位身着藏袍的藏族姑娘,手里提着一个暖水壶,脸上印着很重的"高原红",也不知道她站了多久。见到我们便用汉语说道:″河流被封住了,我知道你们打不到水!给一一”她将暖水壶递给我。并说她叫“格桑梅朵”,是离营房两公里开外道班的。部队施工时我们见过她。是一位内心充满善良,向往金珠玛米的姑娘。
后来她教我如何破冰取水,如何适应高原生活的种种方法。她的眼神是那样的充满自信,毫不遮掩。
冬去春来。当我再一次站到唐古拉道班的门前时,冰雪尚未完全消融,戈壁滩上残留着零星雪花和冰凌。我打定主意,向老道班询问格桑梅朵的近况。回答却令我惆怅万分。话语过后,只见老道班眼角闪过一丝泪花。他用手指着不远处广袤戈壁上的一堆小土丘,那是格桑梅朵的坟茔。
在我复员后的第五个年头。一队军车进藏执行运输任务,在离道班数千米处遇到了雪崩,车辆彻底被封住了,而且险情随时会发生。
战士们饥寒交迫,等待推雪车的救援。格桑梅朵见此情景,一股暖流在她心里涌动。
她要去为金珠玛米送开水解渴,取暖。然而当她走到最后一辆军车边,大面积雪崩再一次袭来。将军车和格桑梅朵压在深深的雪底。雪雾笼罩了戈壁,天骤然黑了下来。
当推雪车刨开冰雪,格桑梅朵还将暖水壶紧紧抱在怀里。卷曲的身体已经僵硬,一颗滚烫的心就此停止了博动。在军车边还牺牲了一名战士。
格桑梅朵的灵魂已经溶入了她向往的金珠玛米之中。在车队首长的恳求下,格桑梅朵的遗体按照汉人的习俗,土葬以作纪念!
然而当我木然似的来到格桑梅朵的坟茔前。坟上摆放着无数束雪莲花,大概是过往的战士们为她送的吧。坟旁立着一块碑,碑上镂刻着:“雪山雄鹰,格桑梅朵之墓"。此刻我几乎歇斯底里的问:格桑梅朵,冬天的雪打湿了你的衣服没有?冷吗?我站立了良久之后深深地鞠了躬,用手细细地为她培上一层新土......

【华夏文化】由诗林、投稿群,诗人和诗刊四个组成部分。
【华夏诗刊】是华夏诗林和华夏诗人群体的网络社会文化刊物。
华夏文化顾问团队:
白玉兰,灵川,华灵,张玉堂,司志华,王新火、甄峰
抱朴含真,王博,李淑萍,蒋华,文之力,清荷诗语,赵成功,刘晔,百珍,尧桂莲
(排名不分前后)
华夏文化编委成员:
火老师,白玉兰,西风,刘相东,厨留香,蒋华,李金国,落殇,许萧霞
华夏诗刊编辑部成员:
主 编: 火老师
釆理副主编: 白玉兰
技术运营主管:西 风
文稿副主编: 刘相东
朗诵副主编: 厨留香
编辑团队:
西风,尧桂莲,李金国,落殇,许萧霞
朗诵团队:
厨留香,蒋华,黄三梅
群管分工:
诗林群: 蒋华主管,黄三梅协管
投稿群: 白玉兰主管,尧桂莲协管
诗人群: 西风主管
【方向和宗旨】
华夏诗刊面向社会,面向网络,面向所有的爱诗人。以诗为主,同时也采编散文、杂文、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
华夏文化主张真正而切实地为人民群众而创作。写人民大众看得懂,喜欢读的诗文作品。
坚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原则,为草根诗人、作者搭建一个创作、交流和发表的平台。
【华夏诗刊】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