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疫情防控战仍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从这次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既看到了联防联控机制作用的发挥,各地也相应启动应急响应,各级党委政府进行周密组织,调动一切力量保障前线需要,医疗援助、应急物资保障、企业捐赠、志愿者加入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从自身做起,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做充分准备,其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可敬的英雄人物,还有无数立足平凡岗位、坚持坚守、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人民坚信,只要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一定打赢这场攻坚战。但与此同时,的确出现一些值得重视、深思的问题或现象,比如哄抬物价(口罩、消毒药物等)、信息公开等等,应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法治思维能力和推进依法治理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进一步提高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能力现代化水平。

现将作者2018年所作《坚持问题导向 推进依法治理 加快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体系》(2018年12月10日出版,《中国应急管理报》第7版登载)予以转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法治建设 保障支撑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事业持续发展,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应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本职工作,抓紧抓好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全面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进程。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近日会同有关部门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主,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63人死亡,54人失踪,5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9.6万间房屋倒塌,21.6万间严重损坏,118.9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120.2千公顷,其中绝收2534.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22.8亿元。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应急管理事业持续发展,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全国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应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本职工作,抓紧抓好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全面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进程。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必须建立在认真梳理现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机构改革后明确的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学习、借鉴、总结、提炼他国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制度、成功经验,创新法治思维,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应急管理实际需要的法规、标准及相关配套制度,强化法治手段,为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标准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但是,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在当时形势下从立法层面设计的主要是实行单灾种应急管理体系,即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类型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力量建设。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基本局限于各自的行业领域,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仅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弊端凸显。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仍未修改,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管理分散、行政和执法主体多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制度缺乏统一的法规体系等问题。为此,应加快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部分关于应急资源管理、应急能力建设、应急救援、援助补偿、灾后恢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未健全。在工作实践中,缺乏一套科学完备的应急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因此,有必要尽快组织清理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废除过时的标准,同时组织专业力量及时修订建立完善新标准,以更好地适应“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新要求。此外,还应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治自然灾害新格局,大力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的跨域协作机制配套制度,建立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救援制度。
(此作已发表,载入《正义真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