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司空山诗社 吴家春
摘要: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繁荣的动力和保障。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转型, 乡村文化面临发展困境问题,呈现衰落凋敝态势。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创新乡村文化治理,共抓乡村文化保护,重视乡村文化开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


关键词:乡村 文化 振兴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文化兴则国运兴,乡村兴则国家兴。然而,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转型, 乡村文化面临发展困境,呈现衰落态势。传承好乡村文化,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背景意义
(一)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自古以来中国以农立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特殊贡献。我们的祖先在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往复实践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内核思想。所以乡村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繁荣的动力和保障
城市化无法消灭乡村,城市文化更无法取代乡村文化。在城市化历史进程中推动乡村振兴,不能简单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路去复制,更不能把乡村全部变为城市。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城乡差异中找准定位、错位互补。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没有乡村文化的滋养,很难构筑农村农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乡村文化的力量,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振农民精神,繁荣乡村文化。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导致文化建设主体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过去的20年时间,中国的乡村人口数量从1997年的8.4亿,到2016年下降到5.8亿。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而逐渐减少,全国平均每天有20个村组织消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成为驻守农村的主力军。一方面进城的农民工或新市民不愿承担建设乡村文化的重任, 甚至抛弃和否定乡村文化;另一方面留守的老人或妇女由于精力、能力等无法承担建设乡村文化的重任。这也意味着,三留问题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状况,不仅仅带来的是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的荒废,更意味着历史悠久的农业方式、生产工艺、文化习俗等淡化和消失,带来对乡村文化元素的丰富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等延续的重大挑战。
(二)人情冷漠化,导致文化传承衍生中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从农耕生产转向工业/半工业生产,改变了过去以土地为中心、以邻里为相伴的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农村的生产力快稳步提升,经济质量快速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财富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在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同时,乡邻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淡薄、冷漠。首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脱离农村,邻里、亲戚之间走动越来越变得珍稀,由熟悉的人变成了陌生的人,交流的共同语言和语境逐渐消失,客观上助推了关系的冷漠;其次,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现代文化冲击了农村农民工和以农村二代子弟为核心的城市新市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一定程度上向更加物质化、更加市场化、更加功利化、更加自我化的文化风格切换,对传统风俗民俗、宗族观念、家庭意识等淡化,同时农村贫富差距愈发加大,人与人之间变得生疏现实,主观上促使了关系的冷漠;再次,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商业资本进驻,带动了农村生产力极大提升,但也时常导致基于土地为核心的邻里利益冲突,使得乡邻关系紧张疏远。

(三)元素同质化,导致文化特色特点流逝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化、多样化是乡村文化的原始基因。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和冲击,追求更高的物质生产效率和财富追求速度,使得很多承载着乡村特色文化的工艺传承元素日益萎缩,很多工艺人扬短弃长,放弃特色工艺,进城务工,导致文化传承中断和文化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商业资金进入农村,标准化、商业化、过度化的开发让千村一面,农村的特色风貌缺乏保护甚至农村宝贵的宗族祠堂、遗址遗迹等日益消逝,农村城市化,少了乡土气息;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农民自觉接受电视、手机、电脑等文化载体渗透,这些载体更多传递着现代文化的元素,对乡村文化元素特别是特色乡村文化元素传递不足,同时农民也更少甚至厌倦参与过去喜闻乐见的农村特色文化活动。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建议
(一)创新乡村文化治理
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模式和组织,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基层政府在乡村文化治理中要有为有位,但不能过度主导。一方面,基层政府要重视乡村文化发展,将乡村文化建设、保护、传承等纳入日常议程,落实好组织机制和专人管理;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的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和法规政策,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予以推动;此外,还要加大乡村文化资金投入,促进乡村文化载体供给、产品供给、人才供给,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重视文化组织的中枢作用。文化不是空对空的传承,必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组织。要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组织,通过文化组织更有效地整合扩充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文艺组织、诗社诗词组织、舞蹈戏曲队伍、书法文艺队伍等,传递乡土之美、民风之美,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保护的热情。
三是丰富文化阵地的核心作用。文化阵地一旦失守,文化建设将变成空中楼阁,美好乡村将变得一纸空文。在新时代,要大力推动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文化站、书屋、展馆、礼堂、舞台等建设,大力推动村级公众号等数字文化载体发展,满足农民精神文明需求,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二)共抓乡村文化保护
随着传统村落消亡凋敝,农民主体进城安居等现实问题,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如何生生不息是重要的历史问题。切实保护好优秀乡村文化并合理挖掘开发,对于凝聚农民群众、改良乡村民风等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共抓乡村文化保护:
一是有序开展乡村开发。乡村振兴和乡村开发绝对不用简单走过度城市化的道路,不能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当然保护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在尊重保护村庄历史资源和遗址风貌的前提下,合理保留乡村文化元素,对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建筑、桥梁、庙宇、古树、名木、场所、道路、标志等,要通过合理的村庄规划布局进行保留和保护,切忌不能任意拆毁。

二是使用中落实好保护。乡村文化不能束之高阁,必须有效开发使用。要把乡村文化资源与风俗活动、百姓日常等有机结合,在使用中注重保护,在传承中加强保护。要把乡村文化习俗通过文旅产业开发、线上线下传播等方式动起来、活起来,特别是古村落的传承中,要在居住生活功能上适当引入文旅等功能,让传统文化和文明在新时代进一步放大延伸。
三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让文化数字化、孪生化、长久化,建设乡村文化数字体系;要加强重点文化载体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积极推进载体的数字化改造。

(三)重视乡村文化开发
乡村文化是重要的宝藏资源,重视乡村文化开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乡村文化开发:
一是发展乡村文化经济。乡村文化经济既能带动农村人口的就业和致富,也能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按照千村千面、一村一产的思路发展乡村文化经济。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开发、农家餐饮等特色产业,借助旅游互动,推广乡村的风光、建筑、饮食、风俗和产品等。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合作,利用互联网渠道,展示和推广农村手工艺品,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让农民愿意留在农村并且能够在农村发家致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营销。文化传承不是静态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文化想要在新时代传承好,必须要重视营销、学会营销、加大营销,这样乡村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营销首先要有产品,要厚植乡土风情、温度和味道,把乡村的农业产品、手工艺产品等放大内核价值,变成代表乡村文化内涵的具象化产品;营销还需要有渠道,要拓展媒介渠道,重视网站、APP、公众号等数字渠道,大力发展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通过渠道渗透让乡村文化产品推广传播。

三是建设乡村文化人才。乡村文化开发离不开人才,核心也在于人才。要通过村官下乡、返乡创业等模式,建立一批热爱家乡、有才有德、使命担当的乡村文化开发队伍,为乡村文化开发献计献策、贡献智慧;要引导乡村精英人士返乡投资,反哺桑梓、泽被乡里,为乡村文化开发树立带头榜样;要加强乡村草根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开展各类评定活动,让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人士成为备受尊重和认同的乡村精英。

【参考文献】
[1] 乡村文化的困境与更生 .章义和.《群言》.2020-01-15
[2]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述论.黄耀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2-30
[3] 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的内生价值之维.黄仕玉; 汪霞. 《大众文艺》.2020-01-25
[4]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与思考——以奉贤区为例.朱嘉梅.《上海农村经济》.2020-01-20

【作者简介】
吴家春,男,笔名司空吟叟,住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白鹿村人。现任岳西县司空山诗社社长兼法人,都市头条官网认证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诗词协会理事,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兼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大中华诗词潇湘夜雨版版主,华夏诗词论坛绝句版常务版主,安庆市诗词学会会员,岳西县作家协会理事。个人创作诗词作品近千首,多篇作品获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大赛诗词金奖和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