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冯歌老师抗疫佳作《一个叫李文亮的医生》文/罗森
在抗疫诗篇里,写李文亮医生是最易落入俗套的题材。有最基本的三点不易避免。
一,不易避开网络跟风。二,容易陷于歌颂式的假大空。三 ,易触动政治红线 。
而冯老师对这首诗对这三点都作到了满意的规避。他以平民生活化的基调去铺设整首诗的立意,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
这首诗最大的优点是写细了却不乏张力,写进生活了却又不拘泥,在出和入之间切换得举重若轻。
"得知他倒下的消息/我在一本书里没有找到他/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李文亮的医生/说他是一个吹哨的人/不,为何不用拍砖的人呢”。这一节有两个新奇点能很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我在一本书里没有找到他",用"书”暗示他不见经传,有文本性而不乏亲切。二,对网络上大众意识赋予的"吹哨人"角色作了高视角的透视。用"拍砖"这一意象去作了更确切的定位,隐喻了我们的社会还缺乏完善自我、鞭策自我的精神。李医生不停地拍,勇敢地拍,拍麻木的门窗,让人感到一个人的孤立、孤独、焦燥。形象鲜活,意象有力!点出了不是吹哨人英雄,而是大众多麻木。
把简单的意象大用,冯老师一贯在诗中表现的非常棒,好处是贴近生活,关联意象在排队候选时,由于近身多象,可以信手拈来,所以有利于诗的结构不被带偏,对构思初衷的稳定性有很大帮助,易于对灵感的捕捉和对灵气的挥洒,易写出入心的东西。
有了砖的意象,砖的建筑意义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所以下面的"家“"日子“”生活”就自动在一根滕上开花结果了。把"小日子”的自私自利切到"我”身上,通过主结构写李医生的这一次切出,反衬了下文的立意,即李医生的医者身份上的高尚,平民化的高尚。
"他倒下去,乍暖还寒的春天接他回家",这一句对李医生的牺牲描写是安详而温和,分寸恰到好处。对李医生这一社会现象基本都由“拍砖“的意象去完成的,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麻木社会的无奈吧
最后一段用"微尘"作诗眼,用"从武汉传出来的消息 "让不相干的意象切入变得自然,让一种牺牲的温和描写得到了解释,把李医生"请进了自己的肺腑,就像接收/勇敢、善良、正气回家”,哀悼之情,对李医生的敬佩之情,互为表里的同胞之情跃然纸上了!同时也点了题,勇敢、善良、正气,才是诗作最终升华的立意,用“接回家"将平面化的词语激活了,有亲和力。也对整首诗的平常生活化的基调作了圆满收束。
本诗在立意的挖掘上主要停留在对社会单元的自我反思上,和对人文的思考上,这是又一种平民化的无奈。
兼济天下毕竟是达者的事!
但从社会心理文化上去看待李医生带着训诫子书去世这一现象,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病却是达者贫者都亟待改变的!所以普通人都心知肚明:诗作更适应于文本表达,文本任务。口号诗本质上是于事无补的,由为她毕竟不是治病救人的系统方案。
从这个角度上说,冯歌老师的这首诗的高度和力度又是高明和相对完美的。
一个叫李文亮的医生
(作者:冯歌)
得知他倒下的消息
我在一本书里没有找到他
我在网络上找到了
一个李文亮的医生
说他是一个吹哨的人
不,为何不用拍砖的人呢
他用自己的一寸砖头
挥汗如雨地,拍响一处麻木的门窗
他用自己的砖头拍过冠状病毒恶魔的头颅
他不知疲倦地拍、勇敢地拍
本可以用自己的砖头建一处花园
给妻儿、给父母也给自己
过好鲜花簇拥的小日子,和我一样
过着自私自利的生活
他没这么做,因为他叫李文亮医生
中国·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
一个名不见经卷的人,被他揭开丑嘴脸的病毒击中
他倒下去,乍暖还寒的春天接他回家
从武汉传出来的消息
大多与一粒微尘相关,与无数个微尘相关
我戴了口罩拒绝微尘中的病毒
可我已经将李文亮医生这个响亮的名字
请进了自己的肺腑,就像接收
勇敢、善良、正气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