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一条条均匀的斜线
雨是一条条均匀的斜线
是一个最认真的小男孩比着格尺
画出来的
杜甫说“雨脚如麻”
我不同意
麻是乱的,而雨脚不乱
它们只是些平行的斜线
上边牵着云
下边牵着草地
树站在它们中间
伸展着枝叶
要着
附就着
为了多得到一点
我从来没有见过混凝土建筑会抒情
仿佛它们永远是刻板的
而我惊讶地看见
它们目睹
并竭力屏住呼吸
文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结构清晰。前半部分,是雨景,后半部分是触景生情。雨景,呈现为一个个画面;抒情,诗人不是感情直接流露,而是移情,移情于“混凝土建筑”,混凝土建筑不再刻板,“它们目睹着/竭力屏住呼吸”。诗的结构近似于人的心灵结构,也就是人的无意识结构,人类先验地具有创造和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能力,能够不自觉地按照语言的深层结构生成各种句子。
文本中的斜线、麻、云、草地以及树和混凝土建筑,是诗人对客观事物和知觉经验的简化处理。没有简化,艺术就不可能存在。艺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来。
诗中的人物,除了比着格尺画雨线的小男孩,和吟诵“雨脚如麻”的杜甫,还有拟人化的树和混凝土建筑,他们构成了诗人的视野。同时,他们也在欣赏雨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视野,只是角度不同、视野不同。语言艺术包含叙述者的视野、人物的视野、虚构的读者的视野等,文本的意义就隐现在各种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的视野中,它的功能是引导读者自由想象,深入到文本表现的情境中去,获得相应的审美享受。
雨不是“雨脚如麻”,也不是“平行的斜线/上边牵着云/下边牵着草地”,而是一阵阵密集的快速下落的雨点。但我们的视觉中,它们就是如麻,就是斜线。格式塔心理学奠基人惠尔泰墨在一篇心理学报告中,提到“似动现象”。暗室中两个固定的光源,如果闪光间隔小于3/100秒,两个闪光看似同时出现;间隔6/100秒,看到一个单独的光点位移到另一个位置;间隔超过20/100秒,两个光点被看成出现在不同位置的闪光。这种没有相应的物理运动,而看似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我们的大脑皮层是一个电化学力场,当外部力量对肌体入侵,大脑皮层会发生某种生理性短路,产生幻觉。如果说惠尔泰墨从实验中发现了似动现象,那么,密集而快速下落的雨点,看起来像是未断绝的麻线,像是一条条平行的斜线,就是“非动现象”。实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刺激物在我们大脑皮层引发的幻觉。知觉是一个“场”,当刺激物投射到作为力场的大脑视觉区域时,会打乱这个“场”中的平衡分布状态,一经打乱后,场力又会极力恢复原有的平衡,最终导致一种新的最规则、最对称和最简化的结构。所以,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必须与现实分离。它绝不是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照相机般的模仿和抄写,而是对刺激物的简化,对现实的创造性的整体性的把握。
大友
2020.2.8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