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填词》必读
词,诗余也。诗之延长。诗能表达的,用词可表达。诗难于表达的,用词易于表达。其源在民间,劳动创造艺术,配乐而唱。最早是《敦煌曲子词集》配燕乐乐曲写的歌词。
词,经过唐朝李白最早填出,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等从民间借用曲调,填写新词,词即从唐朝开始发展。词有谱,要配乐。
唐宋时期的“词谱”是“音乐谱”。现在我们填的词是格律谱。格律谱是从分析研究唐宋大量词调的基础上,从词的字声、句法、韵法等方面总结出来的词体格律规范(简单说是词句的平仄音律)。音乐谱已失传,只剩存现时的格律谱。音乐谱讲究音的清浊、长短、壮实、轻浮,甚至讲究舌音、鼻音。不能普及到人民大众,只有少数懂音乐的人才能适应,因此失传,词逐渐演变为案头文学。音律上的多种要求逐渐丧失,认为只要讲究平、仄声即可以了。
词谱在顺治,康熙时期,通过清理总结,出现了《万树词律》和《钦定词谱》。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自怡轩》词谱,《碎金词谱》试图将音乐谱和格律谱互相结合,但不能形成影响和号召力。人们还是照格律谱填词。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中后期,嘉庆三年(1798年),江西靖安人舒梦兰,号天香居士,出了一本《白香词谱》,被后世推崇,很有实用价值,期间还有陈栩、陈小蝶父子编成《考正白香词谱》。词后例注“考正”和“填词法”两项,对人们学填词很有指导和操作性意义。
我们今天学填词,必须有三步:①、照谱填词;②、熟知词谱;注意字声(平仄)、句法、韵法;③、营造意境。
诗庄、词媚、曲俗三者既相同又有别,这是指三者的语言特色。即:诗的语言趋于庄重、庄严;词的语言近于妩媚、阴柔;曲的语言臻于通俗易懂。诗言志、词写情、曲述音。
要填词必须要有谱,除非你填自度词。
照谱填词,谱上标注了平仄、韵。多数未标句法,重点是句法。句法三种:①、对仗(仄起平落、平对平、仄对仄、同声对)。②、上几下几,中间可停顿、可顿断。③、领字格,一字领,较简单。如:“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字领起或曰领导下面七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领导下面四句。“望”字起领导作用,你不能:望长城内外,家乡可好。“望”字之下加上回忆,怀念,就不是“望”字作领导了。二字领,三字领为复杂,出现在词中意思转折之处,使上下文自然结合,起过渡或者联系作用。如:“更、更是、更何堪”都是转折,推进的意思;“奈、怎奈,怎禁得”有转折进之意。你用了领字,其文意必须服从这个领字。达到转折,推进的效果。使词句、文意形成跌宕、顿挫、转折、推进。使词显示出活泼、生动、而不平板、呆滞,“直古隆冬”。
韵的问题,词谱上都标示了,用什么韵,用在什么位置,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仄声韵中有上去声通押。有的要求押入声韵,有平仄韵互押、互相转化。
词的发展,据已出版发行的各个时代总集统计,唐代共有词人170余人,词作2500余首;宋代共有词人1430余人,词作20860余首。金代共有词人70余人,词作3570余首;元代共有词人210余人,词作3720余首;明代共有词人1860余人,词作25000余首。清代、仅顺治、康熙,两朝就有词人2500余人,词作60000余首。
我们现在可能有几百万人,几千万首词作。这些理论一看一听即知道了,真正的手艺在词句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提高艺术水平上、在文采词境上、在学识、在勤奋、在爱好、在文字功底。只好舍得学,可入门、登堂、坐室。达到真知境界。
一些书藉,如《白香词谱》、《钦定词谱》、《人间词话》、《蕙风词话》、《万树词律》、《词源》等等,不可不看。而且要看懂、要去实践。
词的艺术,词境的营造则是七天八夜讲不完的,也是需要学一辈子的东西。
词者,能以转折为含蓄,则风力遒上,堪称佳作。(转折,即:透过、翻转、折进。)
①、“自是春心乱,非关春梦无凭。”——透过也。
②、“若说悉随春至,可怜冤煞东风。”——翻转也。
③、“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推进也。
此三者不外用意深而用笔曲也。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