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医 忠 诚
——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医生赵维明的故事
史怀宝

今年春节前夕的一天深夜,小雨淅沥,赵维明冒雨出诊,回来的路上,天黑路滑,他一不小心连人带摩托车摔倒在深沟里。路人打电话叫来120救护车,赵维明住进临安区医院,右脚打起石膏,不能步行。这时,震惊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了,浙江省感染人数不断攀升。赵维明坐不住了,他是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青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治医师,还是临安区乡村医生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大疫当前,正是国家和群众需要的时候。出院的日子还没到,赵维明拔下吊瓶,拄着双拐,来到防疫第一线。
赵维明1954年9月生于青山村,青山村北有茗溪河,到处青山绿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赵维明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亲多年生病,家境相当贫困,1974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里日子雪上加霜。赵维明记得,由于缺衣少穿,他小时候常穿着姐姐的衣服去上学,遭受了不少异样的目光。正因如此,赵维明日后非常同情关心弱势群体。他学习刻苦努力,品学兼优,初中毕业后,被村里推荐到临江五七大学学医,一年半毕业后,又到临安人民医院实习了一年,学习中西医。
1976年毕业后,赵维明回村干赤脚医生,从此,他满怀一颗赤子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卫生医疗事业上。他夜
以继日,不辞劳苦地忘我学习、实践,他的医术水平特别是服务态度,不仅在本村,在周围十里八乡都有名气。1978年秋天,当地爆发痢疾疫情。一天晚上,民主村的一个汉子来请赵维明出诊,说他妈得了痢疾,很严重,村里的赤脚医生看不了。民主村离青山村二十多里,从晚上七点多,两人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那个村。老人脱水,奄奄一息,赵维明给老人听诊、把脉、吃药、打针,打了一晚上的吊瓶,老人平稳下来。天一亮,老人恢复正常,赵维明给老人留些药,就往回赶。赵维明说:那年秋天,当地患痢疾病的老乡很多,我急着回去给其他乡亲治病。那个年代,没电话,也没公交车。这天晚上九点多,胜利村有人请赵维明出诊,患者病很重,当时没有120急救车,本村和公社医院的医生看不了。胜利村离青山村十八里山路,赵维明步行到达患者家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老人气喘粗,脉象慢,呼吸有啰音,赵维明诊断老人肺心病,紧急打针输液,打的青霉素。当时,老百姓看病吃药打针不收钱,外村的也免费。打完吊瓶,老人舒服多了。几天后,老人的孩子给赵维明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道“精益求精,医术高明”。

无论出诊还是完成上级布置的公共卫生工作,赵维明都全力以赴,认真对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血丝虫病一度成为威胁南方水乡群众的一个顽疾。1987年夏天,临安县组织血丝虫病专项调查,赵维明负责周围几个村,一般抽取血样晚上进行,白天效果不好。那天晚上,赵维明去邻村采集血样,去时月朗星稀,返回时天空乌云密布,赵维明行走在小树林里,伸手不见五指,哗啦一声,一辆自行车撞到赵维明身上,双方一阵惊叫。赵维明觉得脸上、脖子里都是血,对方是个小伙子,他扶着赵维明来到八里外的乡镇医院,脸上缝了五针,至今还有伤疤。当时,他采集的血样完好无损。由于出诊时经常背着重重的出诊箱,赵维明如今右肩比左肩要低一些。步行出诊了十几年后,八十年代末期,赵维明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出诊十多年,尽管赵维明敝帚自珍,他还是先后骑坏过三辆自行车。九十年代中期,赵维明买了摩托车,几十公里外的患者,一个BP机,赵维明马上出诊。2000年后,赵维明买了现在的小汽车,只为出诊方便。如今,交通方便了,医院也有了120,赵维明年龄大了,一般只有急诊才出诊。可是,好多人相信赵维明医术和人品,经常开着车请他出诊,过去半夜敲门,如今跟过去一样,无论什么时间敲门,赵维明都会披衣而起,全力以赴。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赵维明所属的青山村卫生室搬了七次家,越搬条件越好,越搬越方便群众。2007年,五十多岁的赵维明又去浙江中医大学函授学习了三年中医。他认为,学习能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对群众的健康有益。如今,他是当地有名气的全科医师,擅长各种常见病的治疗,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本村八十多岁的陶芳珍老人,患肺心病多年,每年一犯病就去医院。2014年,老人住院后,病情更重,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让拉回家准备后事。患者儿子开车请赵维明出诊,看看老人还有没有救。赵维明用中西医为老人诊断,老人脉象极虚,面色苍白,喘气短促,半昏迷状态。赵维明说:相信我,能医好老人。他为老人注射营养液,运用中医“支持疗法”诊疗,同时搭配吃中成药“精芪双参胶囊和保心宁片”。三天后,老人好转,呼吸正常。半个月后,老人能下床走了。三个月后,老人已如正常人一样。

赵维明德医双馨,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医做人的宗旨。因此,他在乡亲们中间有很高的威信。1996年6月30日,当地大雨后,河水暴涨。一辆卖杨梅的小货车半夜返回,翻倒在赵维明家前面的河水中,车上三十多人,其中不少妇女儿童。凌晨时分,小雨淅沥,赵维明被窗外阵阵“救人啊——”“救命啊——”的声音惊醒,他拿起手电直冲楼下,看见河边围了一些人,河水湍急,许多人被压在车下,露着头,情势万分危急,岸上的人不敢下去救人。赵维明大喊:快救人啊!他把手电交给身旁一位老乡,第一个跳进湍急的河水。他先救起一个小女孩,又救上来一个。他朝岸上大喊:有共产党员吗?快下来几个人!扑通扑通,又下来几条大汉,大家一起努力。赵维明一连救上来三位群众,接着,大家肩扛人抬,一连救上来二十多个落水群众。风冷水凉,赵维明在水里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才爬上岸。他的诊所成了急救中心。第二天,他发高烧三十九度多,大病一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许多群众纷纷称赞赵维明见义勇为的行为。杭州、临安甚至香港的电视台、报纸纷纷报道这件事情,好多人对这位共产党员医生肃然起敬。
2005年6月,赵维明在《钱塘晚报》上发现了扶贫对子家庭。这个家庭在浙江省西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三年级学生陈文丽的爷爷、爸爸去世了,奶奶和妈妈有病,全家生活在贫困线上,陈文丽买不起衣服,经常穿着姐姐或妈妈的裤子去上学,下雨没雨鞋,陈文丽和姐姐踩着高跷去上学。从家到学校二十多里,家里穷,住不起学校,陈文丽和姐姐每天步行四十多里的山路上学、放学。赵维明少年的贫困经历特别是共产党员医生的大爱之心,激起他极大的同情心,他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扶贫对子协议。从小学到大学,无论家里经济条件宽裕还是紧张,他每年坚持资助孩子,分别为每年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高中2000元、大学入学5000元,中间3000元,孩子大学毕业那年又资助了5000元。有时候,赵维明和部分志愿者深入大山,看望陈文丽和其他贫困家庭。陈文丽考上大学那年,分数相对较低,赵维明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志愿,陈文丽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入大学前,陈文丽的母亲领着孩子来答谢,赵维明夫妇为孩子买衣服、买车票、拿学费,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大学毕业后,赵维明又帮着找工作。目前,陈文丽在丽水人民医院就业。
赵维明的事迹,很早就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肯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他连续五年当选为全镇政协委员,镇人大代表,连续五年被村委评为“先进党员”,连续三年被临安区卫健委评为“基层优秀党员”。2017年,他再一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医师,荣获“全省乡村医生带头人”称号,杭州市长亲自颁奖。2007年,他光荣当选为临安区乡村医生协会会长、书记。如今,每个季度,有时每个月,他都组织优秀医生特别是共产党员医生,走上街头,为群众免费体检,送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赵维明时刻关注着事态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腊月二十九,赵维明拄着双拐回到村里,迅速来到防疫工作第一线。赵维明拄着拐杖组织乡村社区医生贯彻落实上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区乡村医生,特别是共产党员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先锋作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层医疗服务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升级,赵维明所在社区开始二十四小时轮班值守,设卡执勤,对进出车辆、人员检查。值守人员严重短缺,赵维明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名参加,因右脚打着石膏,社区领导劝他休息,他说:我是党员,理应冲在第一线,关键时刻不能不能轻伤下火线!在他的带动下,社区里的其他党员群众积极报名自愿加入了防控执勤工作。
得知武汉医疗物资严重紧缺的消息后,赵维明第一时间自费购买了2800多元的口罩、消毒液、防护手套等医疗物资,直接邮寄捐献给疫区。
从除夕到现在,赵维明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拄着拐杖,在村头与民兵一起检查外来人的体温;像往常一样,他在诊所坚守,接待诊察了一批又一批患者。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医生,哪里有需要就必须到哪里去。
作者简介:史怀宝,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文艺》编委,某国家杂志总编,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高原》《谷文昌传》《审计风暴》《忠诚》《梦中的村庄》等,多次获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