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32
第四章 秦人崛起
二、历史总是充满着阴差阳错

二、历史总是充满着阴差阳错
大禹去世后,根据惯例,将天下传给了伯益。这也是当时的政权交接传统,不像以后的王朝国家,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那个时候是禅让制,国家领导人(严格的说还不能称为国家领导人,充其量就是部落联盟的长老)去世时,将权力移交给大家公认的贤能之士。
但是这一次,却出了差错。
群众不认可伯益,而去拥戴大禹的儿子启。这让伯益很没有面子,所以他就拿出老大的威严和权势打压启。这是所有领导,特别是大权在握的领导人在面对不听话的下属时通常采取的办法,而没有放下身段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启设法逃跑,并发动了叛乱,杀死了伯益,建立了夏朝。
看来有时候有领导的支持,衔着金钥匙,手持尚方宝剑也不一定能够确保成功。生活总是充满着变数,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啊。所以说,命运之神不会总是垂青于某一个人,有了机会,关键还要看你有没有抓住机会的能力和实力。抓住了,叫机遇;抓不住,就什么也不是了,充其量也就是个失误而已。
但是有人说这本身就是大禹父子设的圈套。《战国策》里说,大禹老了,觉得儿子启很有才能,就想把权力传给启。当然,是人就有私心,领导也是人嘛,舐犊之情,可以理解。况且以前也有群众推荐、领导指定的接班人和领导的孩子为接班闹矛盾的,比如颛顼的儿子挚和帝尧,帝尧的儿子丹朱与帝舜,舜的儿子商均与禹,尽管都以领导家孩子的失败而告终,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了父死子继、子继父业这种权力私有化、家天下的思想萌芽。
但是大禹心里虽然这么想,嘴上却不好说出来,而且他也觉得启的社会影响力还没有伯益大,于是就名义上把权力交接给伯益,却把很多的事务交接给了启,以求对启进行再培养再历练,扩大启的社会影响力。
下面的人一看,就明白了禹的意图。世上从来就不缺少拍马溜须的人,更不缺少对于权力的崇拜。于是就有人应和,就出现了群众拥戴启的场面。
伯益这边还以为禹真的给他禅让呢,不从巩固政权、掌控局面的根本上下功夫,比如反个腐败、查个叛逆、搞个核心什么的,而是迂腐的认为天下无事、大事已然,一厢情愿、四平八稳地想做太平君主,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对日益逼近的危险充耳不闻、无动于衷,用所谓君子之道对待启,导致坐失良机,眼看着启一天天地坐大,反而被启逆袭,丢了性命,从而改变了历史进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父传子、家天下”的王权更迭体制一直延续了近四千年,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才告终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看,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没在握有一手好牌的伯益手中实现,他却成了这一伟大历史转变的祭旗人。
人生关键的几步往往就是这样,跨过去了就上天堂,掉下去了就进地狱。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