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
陈道俊
我的家乡丰台村,位于黄岛区西部边沿,山青水秀,交通便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武术之乡,名声和威望在胶东,高密一代流传至今。

村庄坐落在丰台顶山脚下。齐长城边界处,村前长城旧址威然,长城最高处依然有三四米的高度,松柏茂密,生机盎然,是国家一级文化遗产,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丰台顶是六汪镇第二高峰,山地面积不大,海拔185米,但是,名誉山东,远扬日本,整坐山体是一坐丰富的矿石山,小日本侵略中国时期,被日本人发现并开采,掠夺去了大量矿石,在一九七几年至九几年之间,有乡镇企业开采过,后来村集体开采过,外乡人承包开采过,现在是山体破碎,断臂悬崖,洞穴连连。没有了原始的秀丽与巍然,传说中的丰台顶,是风水宝地,曾经引落过凤凰,丰台村的名字由此得来,原名凤台村,后来又以山峰命名,改名峰台村,再后来取吉祥字丰,又名丰台村至今。丰台顶顶峰有一座康王坟,据记载康王坟位于平度,古岘镇西北六曲山脉中的陵台山西岭台,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和旅游胜地。丰台康王坟是康王刘寄为防后人盗墓,建造的七十一座假坟墓之一。

在齐国战乱时期,现在的丰台村前是驻扎兵马的营地,丰台段齐长城是战略要地,战争连连,峰火不息,营地驻扎大量兵马,两千多年的变迁,营地已被岁月吞噬,只留下一个宿城子的名称。这个名字也很快消失在下一代下一代人身上。
在我记忆中的丰台村,最美的风景是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丰台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尝到了少吃缺烧的苦头,在向田园要粮的同时,下决心治理荒山,村里专门组织了一支山林队,植树造林,坚持不懈,经过了十个左右的年头,丰台有三千多亩绿树成荫的林区,加上三千亩田地的边沿栽种的松树和棉槐,整个丰台村辖区,变成了一个林区,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当春微拂,就有野花争艳,春柳萌芽,就有南燕歌舞,几十种鸟类汇集的鸣声,在山谷回荡出声音,是一曲曲醉人的乐章。五月份是槐花盛开的季节,三千亩山川,披一身洁白的盛装,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漫步在槐花的海洋,听鸟语,闻花香,看鱼跃,心情无限荡漾。哗哗的山涧流水,清澈见底,浪花朵朵,花落飞舟,引鱼儿争抢。树荫下情侣窃窃私语,花丛中蜜蜂嗡嗡作响,数不清的放蜂人占据了一个个空旷的高地,成排的蜂箱,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暑夏是最热闹的时光,林区河塘里是孩子最好的去处,清澈的河水成了孩子们的澡堂,一边洗澡,一边嬉闹,玩够了就抓鱼虾,摸螃蟹,粘知了,那种大自然赋予的环境留给了多少暮年的记忆。
秋风吹熟的秋季,满山飘着果香,板栗,野山楂,秋海棠,是孩子们放学后,向往的地方,一片片芙蓉花,是一道道彩霞,傍晚时分,山坡会开遍野黄花,黄花不单是道风景,更是一道美食,其鲜无比,营养丰富,野蘑菇,品种繁多,从夏末生长到秋末,农家人的餐桌,便成了家常菜。
那个迷人的季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林中的鸟,南飞的雁,欢快的孩子,忙碌的大人,把一个小小的山村写成一首诗,描绘成一幅画,承载给了后人,收藏成历史。

冬天的丰台村,有着独特的风景,风瘦的山体,有松柏遮寒,没有五彩斑斓的色调,深绿色的松林,染上雪花的洁霜,傲骨铮铮,屹立山山岭岭,树梢上喳喳的喜鹊跳跃,空中猎鹰盘旋,雪地野兔放慢了步伐,寻找残粮干果,野狼画一道道梅花脚印,猎狗翻山越岭,追寻惊恐的猎物,四蹄扬起一缕缕飞雪绚丽,点点红梅把蛰伏的冬季唤醒,向着春天扬起头,迎接阳光明媚,花红柳绿。

金钱的欲望,林区一夜之间遭遇了灭顶之灾,三千亩山林,开垦土地近千亩,一幅幅画,一首首诗,一夜之间消失在贪婪洞窟,富饶美丽的山川变成薄脊的山地,禾苗在干渴中绝望,低头向着干枯的谷底祈求那一道道清流,再唱一曲哗啦啦的曲子。那一道道风景,再凑一首百鸟朝凤。
现在的丰台村,山川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辽阔秀丽,但是村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素质大大提升,环保意识日日增强,原来的旧村庄,街道泥泞,垃圾成堆,牛羊散养,粪便满街,苍蝇成群,现在房屋整齐,干净卫生,硬化的水泥街道,绿化的道旁,处处章显着文明与进步,人人享受着国家惠民政策,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派生机,丰台村的未来会更好。


作者简介
陈道俊,网名追风,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山东省诗词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子衿诗社会员,《六汪文学艺术联谊会》副主席兼付总编,喜欢写作,文字扑实。作品发表于《首都文学》《奉天诗刊》《于都诗词》《大西北诗人》《现代文学》《赣雩文艺》《青島头条》等文学出版社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