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是什么?”是啊,什么是灯?你也可能会说,“灯就是灯呗。”灯即灯,答与不答,又有何区别呢?
什么是灯都答不上来,你也许觉着很可笑,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越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经查阅资料才知,“灯,照明用品,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
人类从远古走来,从黑暗走向光明,“火”的运用把人类推向了新的文明。
人类灯具的变迁经历了数万年,从自然之火的使用到火把照明,从石灯、青铜灯、陶灯到煤油灯、燃气灯,一直到现代的电灯,它从一个方面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
我的故乡在鲁南丘陵山区,这里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曾经被列为全国扶贫区县之一。祖祖辈辈过着“天当被,地当炕,夜间照明靠月亮”的落后生活。
自从来了共产党,故乡人民翻身得解放,才逐步过上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美好生活。人们照明用的工具——灯,也随着人们生活变化的足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家里用来照明的是用玻璃空墨水瓶或者空药瓶做的煤油灯,灯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粗线,把粗线穿进用废旧铁皮卷成的铁筒里,靠顶端再套上一个圆铁片,瓶子里装上煤油,然后把浸透煤油的棉线顶端用火点着,豆大的灯火瞬间散发出微弱的光,给黑暗的屋子点亮一片光明。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落后,就连老百姓点灯照明的煤油也是进口的,煤油不叫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铁皮叫“洋铁”,煤油灯叫“洋油灯”。不仅如此,点灯的煤油也是国家计划物资,按人凭票供应。所以,普通老百姓就连煤油灯也舍不得点,每天晚上到了黑得实在看不见什么了,才象征性地点一会儿灯,只要天上有月亮,屋里能看到亮光的时候,就尽量地不点灯。
再后来,各村都成立了革命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村与村之间相互慰问演出,演出队用的是燃气灯。演出时,先给燃气灯打足气,点燃后挂在高杆子上。俗话说,高灯下亮,一盏燃气灯能把整个演出现场都照得透明通亮。过一会燃气灯的气不足了,灯光就逐渐暗下来,着人拿下来打气,打足气的燃气灯又精神起来了,光亮如初。这样反反复复,一场演出,要给燃气灯打好几次的气才能完成。
记得小时候,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傻傻地望着夜空,一边欣赏着满天明明暗暗的星星,一边在窃窃地在想,我要是能把星星摘回家该有多好啊,屋里屋外挂得满满的,要是那样的话,每天晚上都亮亮堂堂,再也不要黑灯瞎火地过日子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陆续通上了电,老百姓从此用上了“夜明珠”——电灯。从此,人们告别了黑暗,在光明中逐步走向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另外,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老家叫“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萝卜灯,多数家庭都是用胡萝卜做灯,也有用水萝卜、地瓜做灯的,还有用面蒸面灯的。拿胡萝卜灯为例,取一个修长匀称的胡萝卜,洗净后横向切成五六厘米长的萝卜段,然后从萝卜段的一头中间挖两三厘米深的洞作为灯座,再取谷草顶端的空心草棒,谷草棒的一端捻上棉花絮,另一端插入灯座的中心作为灯芯,灯碗内倒上食用油,萝卜灯就做成了。到了晚上,把萝卜灯点着,放到屋内屋外直到大门口,这叫放灯,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各种新型环保节能灯具成为城乡照明的主流工具,电灯、霓虹灯、太阳能灯、 LED等,每到夜晚,到处流光溢彩,灿若星辰,它烛照着人们新时代的幸福新生活,并向着更加富裕文明强盛的中国梦阔步前行!
(2020年2月3日)
赵连友,男,57岁。业余文学爱好者,山东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枣庄市诗词歌赋家协会会员。怀着对文学的崇敬与热爱,坚持业余创作三十余载。喜欢与文字为伍,借用手中笔,言我心中事,书写我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弘扬社会公德,传播社会正能量。曾参与多部地方志书的编篡工作,在《中国火炬》《乡镇论坛》《当代散文》《山东侨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人生》《枣庄日报》《鲁南人文》《抱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400余件,有70余件作品入选《中国诗百科》《当代诗选》等作品集或获奖。在《都市头条》《全球名家》《名家名刊》《北部名家》《名人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30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