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江湖大佬徐小平的一声吼,区块链技术突然横空出世。在舆论媒体过度包装吹捧下,区块链技术被提升到了能够改变历史的高度。

你吹、我吹、大家吹;鸡飞、狗跳、猪上树。很多人压根都不知道区块链长啥样就跟着瞎起哄。笔者不敢说熟悉区块链技术,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频繁接触到区块链技术,故而对此略有所知。我用三句话概括区块链技术,如有遗漏之处还望真正的专家指正:
信息数据传递去中心化、透明化的共享区域互联网
各节点信息数据入出都会被区块链中所有节点共同记录并保存
区块链中各个节点身份隐匿,信息、数据传递具有加密性
披区块链外衣之狼不除,实体经济必将走向覆灭
其实,区块链技术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及信息安全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信息变得透明了,想要篡改数据、造假也不再那么容易了(因为所有节点都有备份,如果有欺诈行为除非把所有节点所储存的信息数据都改了,否则根本无法行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但是,这项技术的致命伤在于不适应人性的丑陋并且对提升实体产业生产力作用有限。在现今的技术水平层面,区块链技术还无法对接实体产业。大家所看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清一色集中于数字货币领域。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潜在应用市场,笔者并不看好未来的发展。
全世界大到国家主体,小到私人家庭,其管理结构都是各种金字塔式结构。位于顶端的个体拥有所有信息、运筹帷幄,管理着整个金字塔的运行。这种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是不可能被打破的。一旦被打破,金字塔顶端的控制者将无法有效的管理一切。尤其是在一些腐败蔓延的金字塔中,顶端控制者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丑闻被曝光的。
而且,在中国,区块链技术的引用甚至会触及到不少利益集团的蛋糕。比如,如果区块链技术运用在现金交易中,银行结算业务费用损失算谁的;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征信体系中,地下金融通道中所牵连的一串大闸蟹会同意吗;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媒体行业中,社会岂不大乱。
此外,在过多的吹捧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功能也被放大了。很多区块链技术能做到的,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升级也能做到。
有人说,区块链技术在物流领域能够大显神威。可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物流行业并不需要区块链技术。各分点数据汇总到总部,通过总部调度管理并无不妥。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需要增加成本不说(区块链各节点都会记总账,占用资源较多),本身也无意义。对于物流分点而言,无非是物资的集中与散发,听从总部调配即可,有什么必要知道其他分点的情况呢?指令只能由一个头发出,头多了听谁的?
扯了这么一大堆,希望读者对于区块链技术至少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区块链就是一项技术,没有吹得那么神。笔者真正要谈的是,那些鼓吹区块链技术的人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区块链本身,他们正在把实体经济推向深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如今,拼命为区块链技术呐喊的醉翁之意在于数字货币领域。正如前文所提及的,目前区块链技术唯一落地的应用场合只有数字货币,而数字货币在国内有多疯狂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的。
截止2017年底,国内出现的数字货币品种已经近1400种。凡是国际上有的,咱们这一样不少,国际上没的,咱们这也有。
披区块链外衣之狼不除,实体经济必将走向覆灭
前不久,市场上曾因为ICO掀起过一阵巨浪。依靠发行数字货币、炒作数字货币一夜暴富的人大有人在。李笑来就是因为数字货币,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瞬间一跃成为投资圈的明星。据媒体披露,ICO最高回报率能够达到“200倍”。请不要惊讶,就是“200倍”,凡是ICO项目的回报率都是以倍为单位计算。
暴利面前必有勇夫,这就如同为什么3M和钱宝这种那么明显的骗局依然会有人上当是一个道理。
而“暴利”二字也是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为区块链技术疯狂的原因。早在去年,央行就已经叫停了ICO,甚至在去年11月份,国内所有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全部清场。现在还留存于世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要么是违法开设,要么就是嫁接国外平台做代理。因此,炒作者们不能直接以数字货币名义进行炒作,他们只能挂羊头卖狗肉。当前,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是互为代表关系,虽然区块链技术只不过是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但因为两者互相依存,所以区块链完全可以代表数字货币。炒作者们想要借区块链技术之名,复辟数字货币王朝。
只要留意那些鼓吹区块链技术的投资者们的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布局的区块链行业都是为了与数字货币挂钩。甚至有人还直接袒露心声称,“区块链技术能投帮助实体企业融资。”这哪还是区块链啊,分明就是数字货币。
在数字货币游戏中,企业及投资人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充当运动员。因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基于企业项目,企业方即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这个角色是不是眼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迅雷的玩客币,依托向社会寻求流量分享生成玩客币(只要迅雷愿意,这项目还能在挂个共享宽带概念)。虽说玩客币可以由市场炒作影响价格,但玩客币价值最终还是由迅雷方面掌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数字货币是一种介于股权与债权之间的产物。对于企业来说,依靠发行数字货币吸取社会资源,而资源本身就可以用现金衡量,未来参与数字货币游戏的玩家折现时企业负责兑付,这种操作中,企业依靠数字货币变相发债。对于投资人来说,数字货币是股权,投资数字货币的同时也等同于入股参与了某个项目。如果项目失败,投资人也会蒙受损失。债权是刚性兑付,而股权自负盈亏。
眼下,很多机构投资者与企业都在合谋通过数字货币进行融资。当然,他们不能直接以数字货币名义融资,因为这有可能触动监管层的神经。所以,区块链技术成为了代名词。他们的真实目的并非为了帮助企业发展,而是与企业家合谋炒作套利。
现今,中国国内营商环境并不理想,实体企业日子并不好过。盈利困难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许多人可能还沉浸在制造大国、工业强国的梦境中,但这终究只是黄粱一梦。
工信部部长苗圩去年逆势(全国一片唱好)疾呼,“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实际上,国内营商环境的恶劣程度可以从企业动向看出端倪。2017年又出现了大量外企制造业出逃的现象:2017年1月12日,全球知名硬盘制造商希捷集团,关闭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工厂;2017年1月14日,有甲骨文中国公司的员工爆料称,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的员工收到了来自美国总部的离职邮件;2017年3月21日,FPGA原厂美高森美宣布基于集团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调整的原因,开始关闭其在中国的生产设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仅为1211.97亿,对比11年3269.81亿这一数字,短短五年时间便下跌了62.94%。
除了外企撤离外,国内制造业企业也有不少外迁案例,富士康与福耀玻璃应该算是最著名的代表。制造业企业为什么要离开中国呢?这个答案相信不用说,大家也心里明白。
此外,今年元旦过后,深圳制造业集中地龙岗区出现了大面积工厂提前歇业的迹象,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被通知提前回乡过年。按理说,2月中旬才是春节,没理由提前到1月份放假,唯一的解释就是订单骤降,企业日子不好过了。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制造业不景气的环境下,实体经济没有发展基础。而如今,数字货币的投机机遇乍现。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盈利难的负激励,另一方面是投机炒作的暴利正激励。如果你是企业家你会怎么选?
做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推演,如果数字货币投机被正名,接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毋庸置疑,肯定是大批实体企业纷纷跳入大泳池一起炒泡沫。这不就是明明白白的脱实入虚吗?
在这其中,有人知进退,懂得即使套现走人,而有人会一直沉迷于其中直到退潮被连本带利一起卷走。
但无论怎样,企业是绝对逃不了的,浪潮褪去后的一地鸡毛,必然有企业的分。如果企业家们都把精力放在炒作数字货币上了,谁来踏踏实实地做实业呢?长此以往,中国将变成一个全民炒作的国家,实体经济的覆灭是可以预见的。
事实上,国内炒作风气早就已经失控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炒作”才是真正支撑经济的支柱。不管发展什么领域,一开始风风火火,之后必然演变成资本炒作的泡沫。房地产是这样、债市是这样、民间借贷是这样、共享经济还是这样……
“浮躁”与“匠心”是一对互为相反的概念,而国内现状是,嘴上喊着“匠心”,做起事来都是“浮躁”。因此,最终结果就只能是一事无成,危机四起。
此前被炒的大红大紫的共享经济已经落下了帷幕,可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披着区块链技术外衣的数字货币成为了一匹蠢蠢欲动的狼。监管层如果不及时打压现在炒作数字货币的风气,那就等着亡羊补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