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23
第三章 仁者无疆
六、武王伐纣,实现了周人百年夙愿 1-3

六、武王伐纣,实现了周人百年夙愿
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第二个儿子。他的大哥、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在文王被拘羑里期间,为营救文王,被纣王骗到朝歌,惨遭杀害,做成肉羹,以试探文王有没有叛逆之心。大哥早亡,姬发以次子的身份继承了王位。
武王继位以后,按照父亲制定的既定国策,举起灭商兴周大旗,完成文王未竟之业。为了表达他谨遵父命、灭商兴周的决心,也是为了借父亲的威望号令天下诸侯百姓,他继位后没有改元,仍然沿用文王“受命”年号。他遵姜太公为师尚父,以四弟姬旦(即后来的周公旦)为辅,协助处理国家政务,以召公、毕公为佐命大臣,并重用文王旧臣,把国都从沣河西岸的丰邑搬到沣河东岸的镐,积极筹备灭商大计。
1、孟津观兵
武王的谦恭。
武王继位后第二年(公元前1048年),就在姜太公的策划、组织下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观兵仪式(阅兵式),一方面检验周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检验诸侯各国及天下百姓对周国伐纣的支持程度,同时也是试探殷纣王的反应。他们把观兵的地点选在了靠近殷商京畿之地的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有意制造声势,挑衅的味道很浓。
这实际也是武王伐纣前的一次实兵演练。
大军出动之前,武王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文王墓前,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向上天和文王表达了自己要兴兵讨伐殷纣的决心。
他在中军车驾里载上文王的木主牌位,自称太子姬发,对外宣称奉文王的命令讨伐纣王,不敢擅自做主。他告诫司马、司徒、司空等执掌符节的大臣说:“大家都要严肃认真,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我虽然见识浅薄,但我的祖先积下了荫德,我继承了祖先的功业。我们既然已经制定了的赏罚制度,就请大家严格遵守,确保完成祖先的未竟之业!”
一切准备就绪后,行动总指挥姜太公发布了行军命令:“集结部队,统一行动;把好船桨,听从号令;向着孟津,奋勇前进!凡是怯敌后退、畏缩不前、违抗军令者,杀无赦!”
周军从镐京下水,沿沣河到渭河,浩浩荡荡,舟楫相连,顺流而下。然后沿黄河南岸,一路向东到达孟津,渡黄河北上。
武王的船行进到河中间时,一条白色的大鱼跃出水面,落到武王的船上。武王俯下身子,把鱼捡起来,摆放到船头,祭拜天地神灵;渡过河以后,有一团火球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顶上,不停地旋转,最后变成了一只红色的挚鸟,发出稳健的叫声,响彻云霄。
白色是殷商的吉祥色,鱼浑身长着鳞片,象征着兵士,寓意商纣的兵士都投向了武王;红色是周的吉祥色,天火化为红鸟,象征着天命兴周。这些似乎都预示着好的兆头。
看来武王这次行动尽得天时,周的兴起已是指日可待,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②诸侯们的激情。
各诸侯国听说武王大军出动的消息后,积极响应,率领各自的军队,从不同的方向来到孟津。八百多支诸侯的军队汇集在一起,声势浩大,群情激愤。大家历数纣王的昏聩残暴,怀念文王的仁德宽厚,一致要求出兵朝歌,讨伐商纣。
武王这时保持了难得的冷静,按照行动前的预案,这次只是演习,不是实战。他认为殷商毕竟是上方大国,虽然纣王荒淫残暴,君臣离心,民怨沸腾,但实力还很强大,现在贸然兴兵,没有把握,就对诸侯们说:“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天命所在,不能贸然伐纣。”就趁机与各诸侯国订立了盟约,建立了反商灭纣联盟。
武王见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就请大家暂时回去,分头准备,积蓄力量,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攻灭商纣。于是大家都纷纷领兵返回。
ƒ比干的心机。
这在当时,是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作为被讨伐对象和上方大国的殷纣王,对此有什么反应?史书上没有记载。《史记·殷本纪》在这一事件之后,接着写道:“纣愈淫乱不止。”就是说殷纣王越发变本加厉的淫乱不止。
我每每读史到这里,都会在心里想:纣王这种做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不是他已经感觉到末日即将到来,时日无多,无力回天,破罐子破摔,抓紧这最后的时间及时行乐,过一天算一天呢?还是他心中有数,觉得自己身负天命,实力雄厚,诸侯们的小打小闹不能把他怎么样,所以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但不管怎么样,周国作为一方诸侯,召集八百诸侯,集结数万军队,声讨上方大国,作为天下共主的殷纣王,却没有应有的态度,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摸不着头脑。
根据史书记载,纣王也不是傻痴瓜呆之人,而是“资辩捷疾、闻见甚敏”,就是说纣王是个反应敏捷、目光敏锐,对时局有着极强洞察力的人。
纣王庶出的兄长微子见纣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诸侯反叛,民怨沸腾,周国又厉兵秣马,虎视眈眈,深切地感到商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就多次向纣王上书劝谏,但纣王都置之不理,根本听不进去。微子感到彻底失望,觉得前途渺茫,就和太师疵、少师强商量,逃离了朝歌。
箕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装疯卖傻,不再上朝理政。
王子比干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郁闷,说:“作为臣子,人主有过失而不劝谏,就是不忠诚;要是怕死不说话,就是懦弱。主上有过错就要劝谏,如果主上不采纳不听从,就以命相搏,这才能显示做臣子的忠心!”他逢人就说:“为人臣者,在这个时候哪怕牺牲自己,也要犯言直谏,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主上的良知!”于是就进宫上书,要求面见纣王。
纣王知道他来要干什么,就托词不见。可是纣王不见,他就不走。这样僵持了三天三夜,纣王很不高兴,就问他:“你凭什么管我啊?”比干说:“我凭的是善行仁义!”纣王听了就很生气,当然后果很严重,有你这样说话的吗?纣王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都说你是圣人,我今天倒是要看看你是不是七窍玲珑心!”于是让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脏。
箕子听到后,心里越发害怕,就装疯给人做奴隶去了。纣王知道后就把他关押起来。太师疵和少师强对纣王彻底失望,为了自身安全,就拿上商王朝祭祀先祖的器乐,投奔周国而去。
真是上帝要叫谁灭亡,就先叫他疯狂。
殷纣王此时的状态,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他的所作所为,从另一个角度在帮助周武王成就灭商大业。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在这种情况下,等待殷纣王的,就只能是一种结果了。
2、不惧鬼神的姜太公
周武王的眼睛时刻盯着殷纣王。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周武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看到殷纣王此时已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恰好东南夷族起兵反叛,商军主力东征平叛,朝歌空虚。于是就觉得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即号令天下诸侯:“殷纣王罪孽深重,不能不兴兵讨伐了!”
于是在受命十一年(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率领战车三百乘,勇士三千人,披甲士卒四万五千人,从镐京出发,东进伐纣。
这可是周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可以说是一场举国大战;同时也是周国三代百年的夙愿,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是大事中的大事。武王及周国上下对此非常重视,举行了庄严的占卜仪式。
周人认为,“国之大事,维祀与戎”,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天地祖宗和用兵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凡遇大事,必须遵从天意。询问天意,只能通过占卜。从当时情况看,这次行动顺天应民,应该得到上天的祝福。但是这次,却出了意外。
周武王沐浴更衣,洒扫宗庙,献上三牲,向天地祖宗表达了兴兵伐纣的决心和信心。然后请来王室御用巫师,用文王留下来的龟甲蓍草占卜。那肃穆的场景,那虔敬的表情,使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信心。
偏偏的,得到了一个凶卦。卦辞显示:“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就是说,这次武王兴兵伐纣,车上会载满子弟兵的尸体。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好的预言。这个结果对于当时决策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当头一棒。
大家都傻眼了。
但是号令已发,三军已动,怎么办?罔顾“天意”,执意兴兵,失败的后果由谁承担?那可是活生生的生命啊!那可是周国的好儿男啊!那么顺应“天意”,罢兵息战,再待佳期,这天赐的良机就会失去,百年梦想,何日实现?
大家面面相觑,莫衷一是。
这时姜太公挺身而出,将桌案上的蓍草、龟甲摔到了地上,用脚踩得粉碎,说:“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吉凶?纣王剖了比干的心,囚禁了箕子,重用费仲、恶来等奸佞之人,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天怒人怨,这样的十恶不赦之人,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我王顺天应人、替天行道,有什么不能讨伐的?”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一想,可不就是这样嘛!于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誓师伐纣。
这是姜太公在武王伐纣过程中第一次发挥主心骨作用,如果不是他挺身而出,伐纣大业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于是号令三军,正式启程。
3、两个奇葩
俗话说好事多磨。
武王兴兵伐纣,天下诸侯响应,群情激奋,士气高涨,周国从上到下更是同仇敌忾,志在必得。但是却有两个人不高兴了,岂止是不高兴啊,简直是出离愤怒了。这就是伯夷和叔齐,大小也算是名人,而且是抛家弃国、不远万里来投奔周国的国际友好人士。他们不仅愤怒,而且还付诸行动,企图阻止周武王这种以下犯上的忤逆之举。
伯夷和叔齐这俩兄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对奇葩。他们是孤竹国(今河北唐山)的王子,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国君家的孩子,自然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俩兄弟也是刻苦好学,自幼熟读典籍、熟知礼仪,仰慕古圣先贤之道。但却是迂腐得近乎可笑。
孤竹国君年迈力衰,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指定叔齐为接班人。叔齐认为父亲废长立幼,不合古意,况且大哥伯夷人品高雅,应该继承父亲的位置;而伯夷认为叔齐是父君指定的接班人,应该遵照父命继位。兄弟二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放着个国君位子,都不愿意继承。真是两个固执的人啊!
实际上他们也可能是对当时殷商王朝腐败残暴、心生畏惧,又无力抗衡而采取的逃避措施。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仁德爱民、尊重老人,所以就抛下年迈的父亲和自己的国家,来到西岐,投奔了西伯侯姬昌。
多么任性又多么不负责任啊!现在看来,这兄弟二人也是够脑缺的。到底是国王家的孩子,除了自己心中坚守的,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就是这么执着,就是这么任性!
但是就是这么两个人,却在当时的舆论场里留下了贤德的名声。令他们感到失望的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周国时,西伯姬昌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目睹偶像的风采,本来就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更令他们感到惊诧的是文王的儿子武王却要兴兵伐纣。他们认为武王作为下邦,兴兵讨伐作为上邦的殷商,实属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不仅如此,还拉上文王的灵柩牌位,借已故父亲的名义出征,实属不孝。于是这俩兄弟的执拗劲又上来了,他们决定坚守人间正义,阻拦这支不义之师!
于是这两个奇葩就出现在大军经过的路上,拦住武王的车驾,抓住武王的马缰绳,说道:“父亲死了不安葬,而要发动战争,能称得上是孝顺的人吗?作为人臣而去讨伐君王,能说是忠义的人吗?作为一国之君,这样对内不孝、对外不忠,不忠不孝,你何以立天下?”
没有人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毕竟是社会名人,又是有国际影响的仁义之士;毕竟是老人,又是文王礼遇尊崇的人。
没有人敢冒不尊重贤能、不尊重老人的风险,去阻止他们。
武王毕竟初登大位,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出征前占卜就不如人意,现在又出现这么个情况。他也感觉有点懵逼,一时拿不定主意。
于是队伍就停了下来,就这样在大太阳底下晒着,走也不是,停也不是,散也不是。后面的人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都一个劲地往前拥;前面的人由于没有命令,不敢贸然行动。当然也有几个不识轻重的愣头青,见是俩干巴老头拦住武王的车驾,喋喋不休,便有点不耐烦,嚷嚷着要杀了他们。一时间场面就有点乱。
这时还是姜太公,毅然挺身而出,威而不怒,朗声说道:“哎呀是您二位义士啊,快快扶两位义士后面休息。”安排兵士将伯夷和叔齐搀扶到路边,递上热巾香茗,热情有加。同时命令大军继续前进。
一场孝与不孝、忠与不忠、义与不义的纷争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的化解了。大军浩浩荡荡一路东进,卷起漫天尘烟,留下伯夷和叔齐两位贤人在大军扬起的尘土中发愣。
这是史书记载的姜子牙在武王伐纣过程中第二次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他当机立断,任由这两个人拦住大军,软不得,硬不得,还真是会影响大事。
等到武王消灭了商纣,天下都归顺了周王朝,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下犯上,不合礼制,耻于与周为伍。他们坚持心中的仁义之道,不吃周朝的粮食,以表示自己的高尚情操。所以就隐居到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野果充饥,最终饿死在山上。
在临死的时候,它们做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祖兮,命之衰矣!
歌词大意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用暴力推翻暴力啊,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神农、虞、夏的仁义谦让一去不复返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都怨我们生不逢时啊!
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呢?坚持理想信念,绝不与流俗为伍的坚毅之士?还是执迷不悟、食古不化、不合时宜之人?
人是需要坚守的,没有节操、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就成了行尸走肉;但人也是需要变通的,世事在变,人就要变。
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这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果大家都像伯夷、叔齐,不要说建设理想社会、为理想奋斗,改朝换代多少次了,中华民族早就灭亡了。
人总是游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两者不可偏废。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我们把国名定为“中”,所要追求的、推崇的就是一种理想的平衡。万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这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在当前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形势下,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倒是显得难能可贵。
让我们穿越历史,向这两位殉道者致敬吧!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