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作荐赏]
诗歌之刃上的苍凉美学
——读小米粒《月亮的心事》
文/韩生明(山西)
小米粒的《月亮的心事》是一首抒写人间悲欢离合的抒情诗。
首句,“星星,不再喧嚣/一切都进入梦想”,一下子就震住了我,夜的降临,让所有的喧嚣都沉静下来,让我迅速进入诗人冷静沉思的状态。接下来,叙事和抒情,随着那蕴含丰富信息的诗句被唤醒,“一切相遇,一份缘/你飘然而至”,顺理成章,想象之门被打开,用“飘然”一词,写出轻盈、欢快之情,而这些生活的场景和细节,都浓缩在这个词中,创造了令人遐思和想象的巨大空间,使诗意变得极富张力。用“溶解”来写自己的情感在岁月长河中,渐渐的渗透,融化,以至“化作”尘世间唯一的美丽。这种意味深长的回忆,当自我否定渗透字里行间,也就无限接近了某种人生的悲剧美学。
《月亮的心事》就是一场梦境的呈现,而那些跳跃的形象,我们难以捉摸,只能任其蔓延,生长,并逐渐演绎出新的诗意。“夜深人静/习惯一遍又一遍的/翻开有你的日记/泪光里重现,刻骨的记忆”,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在日记中重现,而被泪水打湿的记忆,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如此温暖的回忆,又带出了无限的伤感。诗人将记忆翻出来,是想表明一种刻骨铭心的存在感吗?或许,她仅仅是感慨这世间的无常,重现审视这无聊的生活,为此,她只能继续保持人生的拒绝状态,而无法去迎合、投机与伪饰。
“多想让时光倒流/重温昔日的梦境/多想再看你一眼/痴痴微笑的模样/多想再听你一遍/甜甜喊我的乳名”,这一组排比句,像火山喷发,将诗人积蓄以久的情感一泻而出。那些逝去的时光和美好,被永远定格,那值得记录下来的,再也不可还原。这分明是一种情绪,在穿越历史的烟尘时,带上了岁月的回声。
诗人失望了吗?绝望了吗?没有。她也意识到,这种宏大的自我追忆可能无意义,只是她将微妙的感觉表达出来,以便给自己一个反省的理由。
“夜,静得听到了心跳/切断记忆,关掉手机/听月亮冰冷的诉说/偌大的世界,你在何方”,诗的最后一节,诗人以“切断”“关掉”,回到现实,面对“偌大”的世界,仰天长叹: 你在何方?“偌大”,这世界真的大吗?怎么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我?在这更多的留白中,发人深思,令人猛醒。这种富有苍凉美学的艺术呈现,不仅给前尘旧事增加了现实感与厚重感,而且,也为历史赋予了某种更纯粹和干净的可能。
月下思念,自古诗人多吟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同望窗前月,月圆梦未圆/天涯长窃窃,情人怨遥夜/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是李白思念之佳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的爱情诗;“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这是海子思念的精典诗句,等等。小米粒的诗,虽不能与这些古今大家媲美,但也着实打开了月下思念的另一扇窗,将以诗歌之刃上的苍凉美学,付诸于现代诗歌的探索与实践。单凭这种文学前卫精神,便值得我们赞赏和推崇。我希望小米粒在自己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属于民族的诗路来!
附:
月亮的心事
文/小米粒
星星,不再喧嚣
一切都进入梦乡
心还醒着,落寞的月亮
望着一片死寂
一场相遇,一份缘
你飘然而至
溶解在我的生命里
化作尘世间,唯一的美丽
夜深人静
习惯一遍又一遍的
翻开有你的日记
泪光里重现,刻骨的记忆
多想让时光倒流
重温昔日的梦境
多想再看你一眼
痴痴微笑的模样
多想再听你一遍
甜甜喊我的乳名
夜,静得能听到心跳
切断回忆,关掉手机
听月亮冰凉的诉说
偌大的世界,你在何方

诗评人简介:
韩生明 山西省作协会员,晋中市作协、诗协理事,平遥县评论协会主席,世界华人金凤凰文苑副总编。作品散见于《晋中日报》《乡土文学》《山西作家》《九州诗文》《火花》《诗林》《诗路》《诗歌周刊》《中国诗》《山东诗歌》《湖北诗歌》《长江诗歌》《中国诗歌》等报刊杂志,出版诗集《手上的画》《落叶的微笑》,评论集《心溪笔谈》等。诗观: 诗歌是灵魂的栖息地。

诗人简介:
卫彦琴,笔名:小米粒。山西省民协会员,吕梁市作协、民协会员,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古代文化研究会会员,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中一级教师,喜欢文学,历史,哲学。有多篇诗歌散文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