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了一本玄幻小说《我当道士那些年》,这是我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小说,不得不承认,故事颇为引入入胜,几十岁的人了,竟然被小小地震到了。现在很少读小说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觉得小说总归是虚构的多,成年人还是直截了当地面对事实更合适,有比小说更值得读的书。这次纯粹仗着寒假闲空较多,翻完了这本小说。掩卷之余,有些胡思乱想,略记之。
一、窥见未知
这本书是作者以一位茅山道士的口吻自叙里面涉及到鬼怪、法术、修炼等形而上的东西。其中内容真真假假,但是的确让我窥见了一个个陌生的世界。养蛊、赶尸、收魂、驱邪、超度、相术、借寿、昆仑、蓬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世界之外的东西,可是它们也是一种存在,不论真实与否,有机会在故事中了解一下还是有趣的,也能增长一点见识。宇宙是广大无垠的,人类认识到的范围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部分,了解一些除此之外的存在,可让我们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点以万物之灵自居而产生的自我膨胀。
二、红尘炼心
红尘炼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要人们在凡尘中历经磨难而不失本心。但是说实话,我在作品中看到的所谓本心也还是执着的凡俗之心,并非能让人超脱烦恼的慧心。这样的心,自始至终差别不大,或者说越到后面越让人放不下世间种种。这里的本心有好勇斗狠之心、儿女情长之心、讲义气之心,没有恬淡虚无天真之心。这可能是作者自身价值观的投射,也是事实的影子。我们都觉得红尘炼心是必要的,但是到头来依旧是那颗自寻烦恼的愚昧之心。
三、最苦是情
这本书说起来是道家修行人的经历,其中的情字却是随处可见,父母情、手足情、师徒情、男女情、朋友情一样不落。
作者关于情感的章节写的挺好,有些地方让人落泪。落泪不是因为感动,不是因为其中的美,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悲哀与无奈。
情不重,不入娑婆。一入娑婆,又被情字缠绕。各种各样的情如大网,有几人能做到不为所动?一朝动情,又怎能获得心的永恒的宁静喜乐?
陈承一生为童子命,注定父母缘薄,亲人只能聚少离多。他七岁拜师学道,师徒情深,却不能终身相随。他与如雪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却为了各自的责任与使命,只能相守半年。这种种的遗憾不仅是陈承一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只要动了情,总有伤心的时刻。就算一切顺遂,最终也敌不过生老病死。
最苦是情,凡人偏偏超脱不了,怎不令人唏嘘!
四、识得真假
不是自我标榜,有了一定的阅历,尤其是一些痛苦的经历之后,我现在读小说,较能够保持距离,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我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但是做不到,现在活过了半辈子之后,好像能做到一点了。以前都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喜怒哀乐、好恶情仇都是按照作者说的去理解。而现在,我能识得种种的热闹、温情、牵挂之背后,都躲不开忧伤与烦恼。前者越甚,忧伤与烦恼也越浓。作者写的再美好再感人,我也能识出其中的苦,让自己不再倾情投入其中。这样我既可以在书中体验世情,又不会让情绪纠缠其中了。
五、习气难改
在发现自己有了以清醒、理智的态度读书的同时,也发现仍有旧时的习气。我从学生时代起,读课外书,尤其是读小说就容易沉迷上瘾。高中时期,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成绩,差点让我上不了大学。我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份稳定的工作,能自由自在地读闲书。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气,它会让我失控,影响正常的生活。所以我一直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包括在读大学以及工作以后的时间。直到后来生了孩子,杂事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少读小说了,这个习气算是离开我了。
这次重拾小说,而且还是吸引我的小说,我那多年的习气又被唤醒了。不说是废寝忘食,也近乎不眠不休了。一直有午睡习惯的我,午饭后读着小说竟然毫无困意。熬夜不行的我,读着小说竟然不知不觉就到夜里两三点了。期间感冒了, 眼睛流泪不止,头也生疼,心里明明知道应该闭目休息,可还是忍不住读下去。常常是本打算只读一章就休息,结果不知道读了几章还不舍得停。
就这样争分夺秒地读,遇到雷同的情节边读边跳,总算是读完了。感觉过了把瘾,同时也感觉如释重负,毕竟连续的不眠不休还是让身体消耗明显的。
放下了小说,生活又回到了常规。但是如果再开始读一本吸引我的小说,我的状态又会怎样呢?不禁慨叹,习气的力量真是强大啊!我的习气是体现在这方面,有的人可能是体现在赌博、吸毒、饮酒、追剧、购物等其他方面,但都是执念。要说红尘炼心,想办法让这些习气能淡薄一些倒是真正的炼心。可是,好难啊!
可能是人上了年纪废话变多了,以前读那么多小说也没啥要说的,现在偶尔读一本竟然还啰嗦一大堆,哈哈!无奈无奈!见谅见谅!
(李明 2020.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