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66
文/三木秉凤

文行天地 德布四方
曹丕《典论》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古之作者,大都借文章之词,传其思想于后世,“文以载道,大化天下”乃是悟道文人之共性,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是世界文明的“百家争鸣”时期,欧洲希腊出现了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家,古希腊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摇蓝,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出世,佛教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至今影响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古中国则出现了一大批以诠释《易经》哲理为主的代表人物,从而形成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杂、农、名等多种流派,其中孔子、老子成为儒道两家的集大成者。
二千年来,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相对于佛教的积极出世和道教的“道法自然”,儒家则要求人们立足现实积极人世,建功立业,立言立德,为众服务,扬名于世,可见儒家并非反对身外“功名利禄”之物,也重视精神人格层面的修养。而《道德经》老子提出了“名与身孰亲?”的话题,即身外之物与自身修养之间的关系,道家更重视生命,而轻视身外之物。人生一世犹如过往烟云,养生养身养命与养心养德养性不可偏废一端,身心于人同等重要!
坠落尘凡为人处事当儒道结合,既要善护自己的生命,又要善护自己的名誉,人当无为修心,有为立世,虽不求名垂青史,也要求名副其实。从道家来讲,人,应当淡看一切,包括名,包括利,包括食,包括欲,包括婚姻情感等,它讲究的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故,一切世间之事,都是修心之径。 从儒家讲,人当先行格物,格物就是格究万物之理,《大学》要求明理悟道正心后积极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为民造福,成己达人,名垂千秋。儒家积极追逐名利,其利为民,其名如尧舜等垂范后人。其实名与利,属于人类欲望的初始层级,为一人一家一族一党争名夺利还是天下为公、为天下人民谋福利,这是政客与政治家的区别之处。
道家崇向自然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要求人们少私寡欲甚至无欲,以无为之心处无为之事。儒家则认为,“食色”乃人之天性,所以还阻挡人们求寻功名,但必为民为国所用,而不是成就一己之私。道家以道安邦,儒家以德治国,这就是“王道”政治与“德治”政治的区别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