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老周
文/司马昭
我是老兵,当然老周也是。
老周叫周志国,山东沂蒙人,八年多一点的志愿兵,是我们高炮旅后勤部的一名司机。老周其实不老,在部队满了三年就是老兵了,喊老周就是老班长的意思。
经过六天的旅途,我们这批新入伍的士兵终于抵达了黄土高原,从兰州到部队驻地要翻过一座叫“七道梁”山,新兵抵达火车站后是老周开车来接的我们,汽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行驶,我们一车的南方兵都没有见过世面,吓得大呼小叫。我就坐在老周的旁边,看他脸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在我当兵第二年,我和老周已经是很铁的哥们了。我在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主要工作是采写部队新闻,老周工作的地方就在我们报道组隔壁,我们在同一个食堂就餐,一来二去就很熟悉了。在后勤部开车工作比较轻松,一个月也出不了几次车,老周空闲时间就来我们报道组串门,组办公室有许多报刊、杂志书籍,老周爱找我们聊天,偶尔也读报纸,他读报纸就像小学生朗诵课文,发出很大的声音,有时读错了字,组里的战友就取笑他,后来他就不读了。

看见我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大块的稿件,老周就羡慕的不得了。有一天老周憋红了脸问我:“你看我能写文章吗?”看见他有这样的举动和想法,着实让我吃惊不小。老周的档案资料上写的是高中,其实他真实的文化水平最多就小学毕业,要想写稿也并非这么容易的事,也不好打消他的积极想法,当时我看见桌子上有一本《读者文摘》,就对他说:“这样吧,你以后看了好的文章,就把它抄下来,然后给我帮你寄给这家杂志,是你摘抄的文章刊登了,杂志上也会写你的名字,至少杂志社承认了你的文学眼光”,老周拿起杂志,喜滋滋走了。几星期后,老周拿出一篇抄写的文章给我,我认真的看了一遍,是一篇生活小品文,《生活的记忆》,内容也不错,字迹还算工整,就帮他寄出去了。后来我了解到,原来这次老周回去探家,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是一名小学老师,人家是中专毕业,老周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在部队学习写文章,想提升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让人家小瞧了。

一天中午,我们组里的几个战友围着火炉烤馒头,天下起了雪,北方的雪没有南方的那么轻盈,像细盐一样密密麻麻地飞撒,不一会地上就白了。就是我们在吃烤馒头的时候,后勤部的田助理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说:“大家快去帮忙,老周出交通事故了,在拉煤回来的路上,车翻在了七道梁。”不一会,我们就坐上了军区第七医院的救护车,赶往事发现场:车已经翻到了山下,汽车都变形了,整个山坡都是煤。我们七手八脚地把老周从驾驶室里拖出来,人像散了架一样,只一息尚存了。在去医院的路上,我抓着老周的手,看见他的嘴在动,我讲耳朵贴上去,听见他微弱将说:“那篇稿...…件发...…了没有?”我使劲地点头。

我站在雪中,后勤部长和田助理神色凝重地从急救室走出来,商量怎么通知家属的事,就知道老周牺牲了。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见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去,我有点懵,风雪吹打在脸上,失去了知觉。
今天在家,我整理书柜,赫然发现了这本《读者文摘》,页面已经发黄了,我找到了老周摘抄的那篇短文,认真地读了几遍,感觉确实不错,时隔三十年,我想当年的小学女教师大概忘记了此事吧。
2020.2.2
本期责任编辑 北极星 诗茵若雨

作者简介:司马昭,湖北荆州公安县人,1989年在兰州军区84506部队服役,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稿件100余篇,退役后在县电视台专题部担任责编,后任博盈投资上市企业办公室主任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