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这种东西是符合基因选择规律的✔,也就是以最大限度传播复制自己的基因为目标,同样有适者生存的诉求。当然病毒没有主观的意愿。只是自然选择的的游戏规则造成了这么一个结果。病毒进入人体以后,就会不断的繁殖,把人弄死对于病毒的传播不利,人死了病毒也很难存续。因此尽可能的传播出去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所以那种不把宿主搞死,保证宿主有足够的体力到处溜达,一边走一边打喷嚏咳嗽的病毒就赚了便宜,获得了竞争的优势。时间长了,那些和病毒处的不错,彼此相安无事,甚至共存共荣的宿主就成了所谓的天然宿主。它们带着病毒照样活得舒舒服服的,它们才是传染病之源。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最终找到一些传染人的冠状病毒包括SARS,MERS,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和蝙蝠共生存。蝙蝠是它们的衣食父母!蝙蝠这东西也是个开了挂的大类。一般来讲,小动物的心跳都很快。因为动物体积小,热量散失就快,心跳就必须加快,体温也必须高一些,否则对抗不了热量的快速散失。可是心跳越快,往往寿命就不长。偏偏蝙蝠是个另类,人家体温能飚到40-41度,但是人家能活30年,老鼠跟人家差远了,别看长得有点像。
在飞行期间,蝙蝠的新陈代谢水平会增长15-16倍,相比之下,奔跑得精疲力竭的啮齿类动物新陈代谢水平只会增长7倍,而大多数鸟类在飞行期间新陈代谢水平只会增长2倍,蝙蝠体温会更高的。这简直就是在不断的发烧,在高温下,什么病毒都不灵。人也经常用发烧的方式来对付病毒。只是人没办法长时间发高烧。人家蝙蝠不在乎,这是基本技能。
但是等蝙蝠倒挂着休息了,新陈代谢下来了,温度降低了,病毒就可以开始繁殖了。等到蝙蝠飞行的时候,体温上升,再被抑制。就这么循环往复,病毒想发作,没机会,但是也死不绝。于是蝙蝠身上携带了大量的病毒。再加上吸血蝙蝠之类的到处叮咬动物,简直就是个会飞的“培育器”,一个会飞的“病毒集散中心”。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蝙蝠基因组里面有更多有关基因修复的基因✔,并且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哺乳动物。这些基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它自己没事。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然选择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蝙蝠身上的一些病毒可是逐渐适应了高温的哦。这些病毒要是传播给了人,人体靠发烧来对付这些病毒,人家还不怕了,你这点温度比蝙蝠身上差远了,毛毛雨啦。所以,人即便是发高烧,不但对付不了这些病毒,反倒把自己烧坏了。
浙大和华南农大分别在2017和2018年独立发现了一种对猪造成严重威胁的冠状病毒,源头也是蝙蝠。原来“二师兄”也深受其害啊。
本来啊,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为的自然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蝙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这些都可能是蝙蝠向其他物种传播病毒的原因。接触机会多了嘛,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我国的特色,那就是就是所谓的喜欢吃“野味”。这些“野味”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动物检疫。这东西你也敢吃啊?有些人的胆子是真大,您不差这一口吧?能不能别再吃野生动物了?把命搭上不值当的。这倒好,这传染病闹得全国人民都没法好好吃顿年夜饭了。这种陋习,还是淘汰吧。
总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复杂着呢。我们不可能彻查世界上的每一只野生动物,病毒就潜伏在它们的体内。不管是鼠疫还是狂犬病,还是各种冠状病毒。与它们的接触是有风险的,躲远点,不接触是最优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