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评名篇:
一颗红心,铁血兄弟
——读谢友义报告文学集《肝胆两昆仑》
广东是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和得以蓬勃发展的地方之一,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前后,在这片土地上,活跃着许多杰出革命者的身影,如周恩来、刘少奇、恽代英、苏兆征、陈延年、彭湃、古大存、刘尔崧、刘琴西、阮啸仙、张善铭等,与这些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共三大召开、革命军东征、省港大罢工、沙面租界罢工、广东省农民自卫军成立、广州工代会成立等众多光辉的革命往事,以及一些地方工农武装运动。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名字和功勋已经载入史册。然而,拔开历史的沉沙,便会发现,对于这些曾影响国家、社会、地方命运的革命者,他们的出身、成长、事迹等等,今天我们已所知甚少。因此,追寻这些革命先烈的人生轨迹,记取他们的生命故事,探询他们的信仰理想,使更多的人以及后代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并永远铭记,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挖掘、纪实的方式为他们树碑立传。谢友义的报告文学集《肝胆两昆仑——刘琴西、刘尔崧兄弟的红色传奇》,正是这样一部适时而生的文学作品集。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在“维新变法”中英雄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赴死前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狱中题壁》,其中有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广为传颂。谢友义这部报告文学集的书名,显然来源于此。刘琴西、刘尔崧是广东乃至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先驱,他们既是亲密的战友,又是亲生的兄弟,共同拥有一颗革命的红心,共同具有坚定的救世意志与家国大义,肝胆相照,矗立为峰,用“肝胆两昆仑”来作形容或概括,无疑再合适不过。不能不说,这部书在书名上就有着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人们将目光一下投向那个久远岁月中一对相沫与共、相互烛照的革命兄弟。在此,值得指出的是,谢友义在这部书中,借助刘琴西、刘尔崧兄弟提出了一个“一门双烈”“一门英烈”的观点,即在中国工农革命的进程中,涌现了无数的革命家庭,有不少是兄弟、父子甚至全家人投身到革命之中。在书中,谢友义通过他所记述的地方、所收集的事实作了简要的列举。
刘琴西、刘尔崧兄弟出生于广东紫金,他们是从山区走出的客家人,在广州接受到进步和革命思想的启蒙熏陶,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成为中国工农革命的代表人物,刘琴西是1927年紫金“四二六”暴动的总指挥,中国最早的红色政权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刘尔崧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最早一批50多名党员之一、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他们一个在家乡紫金、粤东南一带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土地运动;一个在广州、顺德一带发动工人斗争、开展工人和青年运动,同时又相互传递革命思想和经验,形成了革命的经和纬。在艰苦和残酷的斗争中,兄弟俩先后以身殉难,刘琴西牺牲时年38岁,刘尔崧牺牲时年仅28岁,他们年轻的生命如流星般璀璨地划过,但他们的英魂生生不息,最终成为永恒闪耀在历史时空中的一对双子星。
《肝胆两昆仑》这部书,既是刘琴西、刘尔崧兄弟红色人生的传记,也是对紫金这一地方的红色历史的挖掘和记述。刘琴西、刘尔崧从偏僻闭塞的紫金山区走出,又将进步和革命的火种带回紫金,使之蔓延为燎原之火。全书以纪实的手法,真实呈现了刘琴西、刘尔崧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历程,并将他们的人生之路与地方联系起来,同时体现了紫金作为一个客家地区的血脉、传统和精神,突出了人与地方的相互影响。事实上,刘琴西、刘尔崧的不少事迹都是与家乡牵连在一起的,尤其是刘琴西长期在家乡一带开展活动,客家人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书中,还写到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亲、妻子、同学、朋友,写到了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更有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激励。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作者谢友义的构思、视野和方法,他并非单纯地去记录英雄的事迹,而是以更大的可能还原英雄的成长及炼成,努力做到丰富和深邃。

谢友义虽然是工作、生活于广州的作家,但他同样是出生、成长于紫金的客家人,对家乡有着无比真挚的热爱,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人物等有着特殊的情感,而对于刘琴西、刘尔崧兄弟的其人其事,他从小就怀着兴趣及仰慕。因此可以说,写作《肝胆两昆仑》这部书,并不是偶然的机缘,而是谢友义长久蛰伏于心的一个愿望,或许也只有他才能写得如此真实、翔尽和细致,一是他作为本土作家对本土题材的热诚和担当,并对地方历史、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二是他熟知这两个人物,内心有着敬仰和为之立传的使命感;三是以他家乡人的身份,在资料搜集及实地采访上有着便利。据知,为了写作这部书,谢友之除从各个渠道找寻史料外,又曾数次专门返回紫金,多方收集资料和反复深入采访,特别是采访到了刘琴西烈士的儿子刘乃超老人,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作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开始精心构思、投入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洋洋十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肝胆两昆仑》在题材、人物选取及内容构造上均有独到之处,像刘琴西、刘尔崧这样的革命兄弟,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不少,但能够像他们一样分别在工人、农民运动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应该较为罕见,他们既为血脉兄弟,又各为事业之峰。本书内容以经纬的理念贯穿,融入地方与时代的大背景,既具有完整而独特的结构,又具有丰富的情节和细节,具有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渗透,不能不说是纪实写作的一个开创。这部书的出版,对于广东乃至中国的工农革命史,对于刘琴西、刘尔崧烈士及他们的家属,对于红色老区紫金,均是一个美好的告慰及贡献,并具有弥补部分革命先烈传记空白的意义。
(安石榴 著名诗人)

